基于立德树人重构高职院校“三融合”语文课程体系

2017-10-19 04:00王云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语文课程高职教育

摘 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从专业培养、职业需求、人文素质这一现实需求出发,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细化课程培养目标,分解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及评价方法,构建语文应用能力训练与“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三者融合的系统化、多元化、层次化的语文课程体系,对接高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及专业建设需要。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职教育 语文课程 体系构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国发〔2014〕19号)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核心课程,构建融“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为一体的高职语文“三融合”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对接这一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职教育立德育人这一基本定位。

一、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构建视角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立德树人”这一视角下,高职院校不仅要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成才”任务,还要承担把大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成人”使命。可见,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由过于注重单一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育才”教育逐渐转向面向学生未来成长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育人”教育,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回归教育育人本位,培养思想健康、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成为高等职业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想。

“立德树人”包含了教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德”,另一方面是“树人”。“立德”就是树立德业;“树人”就是培养人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其中“立”为育人前提,“德”为育人基础,“树”为育人手段,“人”为育人目标,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圣明贤达之士培养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高技能与低素质人才矛盾引发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与关注。国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传授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技能的同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质量观念,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通过专业课程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通过人文通识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具有崇高思想境界、良好道德修养和独立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化学习社会环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满足当前学生岗位就业需要,还要满足学生多次择业、转岗和提职的需求。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职业核心能力结构上的欠缺性补充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高职语文不仅要为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而且还要遵循语文课程本身规律与使命,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精神、价值、情操等方面协调发展。

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针对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职业活动需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基于立德树人,重新确定高职语文在培育学生思维、精神、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取向,重构语文应用能力训练与“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三者融合的系统化、多元化、层次化的语文课程体系,以此对接高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及专业建设需要,此项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重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职业教育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二重性。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介乎于大學语文与中学语文之间,其课程定位、目标、内容与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课程既有必然的内在性联系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区别。高职语文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等多项重要任务,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重构其课程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工具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人文性与应用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三个基本原则,才能使高职语文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本,做到收放自如,事半功倍。

(一)遵循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坚持工具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语言和其承载的思想情感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统一,对一个人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和美好情感的培养。人们通过得体有效的语言交流实现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而高职学生在社会职业活动中运用最多能力的仍然是“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因此,高职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就是遵循教育规律,把育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重视其人文性和思想性,把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母语的应用能力,突出各类经典作品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未来工作与生活提供有效帮助,实现高职语文工具性与思想性有效统一。endprint

(二)对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人文性与应用性相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人才目标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为客观依据,以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内在依据,经过十多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反复实践而确定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又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不同,体现了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融合。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对接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其内容应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上,坚持人文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不仅要为每个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做准备,还要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贮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体阅读欣赏中感悟人生、思考社会,感悟语文课程所具备的文化审美功能;让学生在应用文书写作中掌握应用写作格式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与社会成员的广泛交流。

(三)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坚持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高职院校各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差异性需求。高职语文的外延与人们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不仅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而且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知识状况来兼顾语文教学的全面性和差异性,既要考虑全体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必备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需求,提高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个体学生差异性需求,以服务专业、服务学生个性发展为重点,增加自主学习项目和模块,适应不同学生群体成长需求。

三、重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思考

(一)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维度分析

张毅在《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13年第6期)一文中通过考证提出,“语文”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国语”“国文”,全国解放后,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叶圣陶建议,将“国语”与“国文”合并改为“语文”这一名称。语文这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两种解释。在《新华词典》中同样也有“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两种解释。二者相同之处是都认为语文是“语言与文学”的总称,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汉语词典》还强调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总称,而《新华词典》还强调语文是“语言和文章”总称,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差异。从这一概念描述我们可以确定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基本特征就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相互统一。它以现代汉语作为基本表述形式,选取优秀、经典作品,通过教师引导,传承人类文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

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介乎于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间,与高中阶段、大学本科阶段的语文课程性质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功能目标定位。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提体系构建、课程设置度必须基于职业导向,坚持育人为本。高职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根植于真实的职业活动任务,打破传统语文课程自我封闭体系,把培育“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语文知识能力”“语文情感态度”“语文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来确定高职语文课程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为主线,通过的“听、说、读、写”强化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通过语文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审美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培养,让高职院校的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在欣赏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应用,提高学生语文基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夯实基础。

(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内容

任何课程内容体系最终要通过合适的教材建设来实施。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教材(含自编教材)基本上是面向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在内容设置上,要么注重语文理论知識体系讲授,内容过于深奥,成为大学本科语文翻版;要么强调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单一强化应用写作,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在范文选编上,基本与高中语文和大学本科语文雷同,忽略了高职院校各专业不同职业人才的个性需求,缺乏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创新色彩,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高职语文课程应从“立德树人”这一“大语文”教育观出发,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服务学生成长的思想、服务专业发展的思想,遵循高职教育基本特点及语文学科基本规律,从专业培养、职业需求、人文素质这一现实需求出发,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细化课程培养目标,分解课程教学内容,以“语文知识、应用写作、经典赏析、职场沟通、社会文化、专题研讨”六大项目模块为主体,构建系统化、多元化、层次化的“三融合”语文课程体系,对接高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及专业建设需要。所谓“系统化”就是要体现语言、文字、文章等语文学科体系;“多元化”就是要体现语言交际、应用写作、经典赏析、社会文化等人文要素的融合;“层次化”就是要构建满足不同专业人才需求、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三融合”就是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与语文应用能力训练相融合,实现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发展结合、与学生实际状况结合。

1.基于全面育人思想,融入人文素养内容

高职学生已经接受过完整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具备一定语言学习基础和能力,但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又有一定差距。过于深奥的语文理论知识阐述会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倦、乏味的逆反心理。在全面育人教育思想指导下,高职语文教育应面向人的整体发展,通过改革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夯实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坚持与时俱进与历史经典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体现一个“新”字。尽可能回避与中学选文的重复,在介绍耳熟能详的优秀经典范文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不为中学生所知晓的却在文化历史长河中有巨大影响的名篇佳作,以及反映当代社会文化思潮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在内容上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教学方式上,坚持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体现一个“活”字。以朗读课、演讲课、鉴赏课、讨论课及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和思考社会、人生、自然,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endprint

2.基于服务学生思想,融入职业素养内容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是为社会存在与人的发展而服务的,高职语文课程同样也不例外。基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更需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在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上,坚持融入职业素养内容,通过职业沟通、应用写作、专题活动等模块,对学生进行实用性语言表达技能训练和应用文书写作训练,强化高职学生文字书写、沟通交流、信息处理、团队合作、创新创业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根据未来职业活动需求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和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言,调动学生思维,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提升。同时,利用高职院校“交流、对话、合作”校园文化平台,开展书画比赛、征文竞赛、辩论赛、朗诵赛、主持人挑战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健全人格品质。

3.基于服务专业思想,融入专业素养内容

语文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总体来说处于边缘化地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语文教师没有树立语文课程教育服务于专业教学思想,缺乏主动与专业及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基于此,高职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大胆革新,坚持以“语文知识、应用写作、经典赏析、职业沟通、社会文化、专题研讨”六大模块为主体,在照顾高职学生整体性的前提下,根据理工类、生物类、管理类等专业大类,有选择性的设置课程内容,进行差异性教学,使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为专业服务。例如,在应用写作模块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针对理工类专业特点及学生今后发展需求,可以强化招标书、投标书、合同、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实用文体写作训练;针对生物类专业特点及学生今后发展需求,可以强化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等文书的写作教学;针对管理类专业特点及学生今后发展需求,更多地突出策划书、广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训练,将专业素养培养融入应用写作教学。

四、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实施路径分析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下实施系统化、多元化、层次化的“三融合”语文课程体系,必须树立全面育人质量关,既要关注高职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又要重视学生思维、精神、情感、审美发展,通过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限制、实施定向帮扶指导等措施,为学生设计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项目,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让语文教学有知识而不止于知识,有技能而不止于技能。让学生在积累和整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阅读优秀作品,感受艺术魅力,品味思想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一)树立全面育人质量观,营造良好高职语文学习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一种变革,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全新的行动。语文课程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一功能上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修养,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融合必须依靠语文课程教学,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引下,重构语文课程体系,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熏陶的生态环境,必须树立全面育人这一质量观,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调动高职语文教师的积极性,统一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使语文课程教学由过去依靠社会外在的压力变为现在依靠教师自身内在动力,营造出既关注学生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也重视学生思维、精神、情感、审美培养的语文课程学习氛围。

(二)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实施项目化模块专题教学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高職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多,但高职院校对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一般为40-60个学时。在有限的时间里,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无法完成高职语文“语文知识、应用写作、经典赏析、职业沟通、社会文化、专题研讨”六大模块教学任务。只有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运用项目化专题教学法,才能确保“三融合”高职语文课程内容落实到位。项目化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按照语文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校教学条件将高职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形成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教学项目。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以项目为载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完成新任务,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单一讲授,既节约了时间,又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拓展教学时空限制,引导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

语言文字交流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促进人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语文”教育观和现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教室课堂,应从传统单一的教室课堂教学走出来,将语文教学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使其与学生校园生活结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组建读书演讲小组、影视评论小组、文学阅读小组、应用写作小组、成语背诵小组、诗词赏析小组、汉字书写小组等各类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并将这些学习兴趣小组与学生各类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实现教师课堂精讲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与此同时,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仿真的人文环境,营造强烈逼真的艺术氛围,传达多样的语言文字感觉,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师也可通过利用微信、微博、QQ、教师空间等创建网络平台,构建语文慕课、微课,实现高职语文课程学习资源网络的共享,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体会和感悟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联度,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文学习欲望,增强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endprint

(四)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实施定向帮扶分类学习指导

语文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传统一言堂的课堂语文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内容与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专业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层次不齐,特别是在语文知识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有些学生写字潦草不规范,有些学生讲话乡音浓厚不清晰,有些学生错别字满篇语病突出,有些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很难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统一解决。因此,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课堂教学之外实施“名师定向帮扶”分类指导法。首先,任课教师必须在课程教学前对所带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了解;然后,任课教师按学生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差异程度分类指导学生组建帮扶学习小组;最后,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在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互帮互助,互教互学。教师也可帮助学生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目标任务,要求每队优秀学生用1年或3年时间帮助比较差的学生1-3人。从具体实践过程看,这种“名师定向帮扶”分类指导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引导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思想,基本解决了语文课堂教学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当然,这种通过学生互帮互学的教学模式的全面推广,让学生在大学3年长期受益,还需要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辅导员全力配合与跟进,才能确保学生在三年大学期间长期不断的实施帮扶帮学,实现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五)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专题研讨

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在“丰富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学生成长成才空间,更为重要地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全面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除了学生会、团委等基本组织外,更多的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形成的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协会、联盟等组织,这些组织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实践、科技服务、技能竞赛、发明创造等。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社团活动资源,利用这些社团组织为高职语文课程学习搭建起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可通过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制定专题活动目标、任务、措施和工作要求,定期有计划地开展艺术与审美、经典赏析、成名与成人、文化与地理、民族与宗教等人文关怀专题研讨活动和专题报告活动,把高职语文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教育融入各项社团活动,不断强化学生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基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三融合”语文课程体系的实施,除了以上措施的有效保障外,还需要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舆论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评价监督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才能确保高职语文课程对接高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及专业建设需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15JK1845]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16GJ02-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李素梅.语用学视野下钩尖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太原: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2):49-51.

[3]杜晨阳.构建“三位一体,全面渗透”式高职语文学科课程体系[J].北京:语文学刊,2014,(2):99-102.

[4]严军.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探究[J].太原:新课程研究,2011,(9):60-62.

[5]王云江.高职语文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天津: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4):74-82.

[6]周静.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J].太原:教育与职业,2015,(19):99-101.

[7]李建强,李武亚.略论高职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太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28-31.

[8]粟瑛.职业教育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西安:现代交际,2011,(6):217.

[9]王云江,宋晓玲.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杨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5-8.

[10]付军龙.“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J].哈尔滨: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3.

[11]李婷.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现代化的多元构建[A].武汉:大学语文研究-首届大学语文论坛论文集[C].2015:173-179.

[12] 段致平,王升,贾树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8-21.

(王云江 陜西杨凌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 712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语文课程高职教育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