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砥砺奋进,广东巨变
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合作研究中心常务主任、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陈 恩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比国内其他地区更早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也比其他地区更早遇到各种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但广东始终保持着先行引领的战略自觉,始终保持高位求进的历史担当。经济新常态下,广东积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五大新发展理念,实现砥砺奋进,广东巨变,再上台阶。
2013年—2016年,广东GDP年均增长7.9%,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人均GDP从5.42万元到7.28万元,年均增长7%,并早在2014年突破人均GDP 1万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上缴国税超过1万亿元,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上广东都已率先迈入中高收入水平行列。
创新驱动。在国家创新版图上,广东珠三角被定位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目前全球性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广东积极抢占先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全面协调。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广东长期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缩影。而广东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健是“全面“,重点是“协调”,难点则在粤东西北。从2013年起,随着广东粤东西北振兴战略的实施,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深度合作、对口帮扶和融合发展已成新趋势。
开放发展。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坚持改革开放,是其最大優势、最有利条件和最重要动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给广东带来新空间、新机遇。
绿色生态。“十二五”期间,广东全面超额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单位GDP排污强度下降近50%,珠三角地区PM2.5和全省PM10平均浓度提前两年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按照广东省十二次党代会的规划部署,未来五年广东经济将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水平,届时广东经济GDP将实现超越韩国,从而全面完成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30年前交给广东的历史性嘱托。
记者手记
群众“不动”干部“动”
《小康》记者 韩静
为了迎接庆祝十九大的召开,我和我的同事集中走访和了解了广东各地党政部门和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中的探索实践。其中,南海党直联的探索经验让人印象深刻。
驻点直联开展的主体和对象是谁?为什么开展驻点联系制度?带着这些疑问开启的南海走访,变得充满了未知和期待。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接受我们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至今印刻在我的脑海,他说,当前南海区党建工作的大格局意在实现“让每位党员都有群众联系,让每户家庭都有党员联系”的目标。
而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南海一直以来心中有数,底气十足。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南海的制度设计细致入微,能够带来持久的指导性和威慑力。此外,南海的独特优势在于结合了该区域当前的重点工作、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真正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农户家里,收集上来的民情信息和意见建议,为政府解决问题和决策依据提供有力参考。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纵观党建基层工作,牵动百姓利益的工作是时下基层干部最头痛,也是最难做的工作。记者的走访中,也常常会遇到很多基层党员干部抱怨工作不好做,出力不讨好,群众不支持,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做到与群众平等真诚沟通,缺少“将心比心”。
所谓“将心比心”就是说要站在对方的利益立场上,处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只有将心比心做好了服务,才能让群众顺一口气,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
人心就是这样,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真心把干部当亲人。
观察南海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驻点联系工作这三年来,在深刻转型、观念多元、利益多样的今天,南海党建基层干部能够在“一根针”穿起“千条线”的压力中,艰辛拼搏和勇于担当令人感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各地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必须直面社会矛盾凸现和多发的现实——疏远冷漠、紧张对立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较为普遍地存在。该如何进一步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态度决定一切,南海区党员直联驻点服务精神,或许正是有效拉近干群关系的求解之道。
读者观点
华南5年来的巨变,有目共睹。回想起2008年的南方雪灾,车困高速,家中停电,春节都没有过好。如今,从广东北上湖南,除了高铁,还新开通了多条高速公路,公路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通过京港澳高速北上。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华南这几年来的变化,一点儿也不为过。
——湖南郴州 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