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武 2,杨江帆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基于质量成本管理视角的茶叶低碳生产研究
陈祖武1,2,杨江帆1*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茶叶低碳生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已有研究主要从外在条件、客观因素等研究茶叶低碳生产的现状、问题、制约因素及其相应对策,但忽略对主体因素的研究。本文通过从微观主体出发,以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茶叶种植、加工和包装等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质量收入及其质量收益情况,研究发现采用低碳生产方式并提高茶叶质量,不仅有利于提升生产主体的收益,而且有利于低碳生产的推广。
低碳生产;低碳经济;质量成本管理;茶叶生产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茶叶低碳生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也吸引众多学者的关注。黄东风等指出当前制约我国茶产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盲目过量施用氮肥、农药喷洒频率过高、品种比较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低等,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尤志明等指出福建发展低碳茶业面临毁林建园过度开垦,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茶园生态失衡加剧,生产管理滞后,茶产量和品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并提出对策。杨平姬分析武夷山市茶叶初加工机械情况,指出其多数茶坊机械设备落后陈旧,给森林环境带来巨大破坏。黄毅彪等分别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包装等入手,研究福建省发展低碳茶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而彭虹等从茶叶包装角度指出安溪铁观音茶叶包装存在过度包装等问题,并建议茶叶的低碳化包装。游德升认为中国茶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不科学使用氮肥、农药不合理使用、茶叶品种单一、茶资源利用率低、产出投入比低、再循环使用率低等问题,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已有研究主要涉及茶叶低碳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以及相应对策等方面内容,这些文献多数是从外在条件研究茶叶低碳生产的必要性、困难以及发展对策,从客观视角宏观角度研究茶叶低碳生产的相关问题,但忽略了茶叶生产主体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认识对茶叶低碳生产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广大茶叶生产主体对茶叶低碳生产的主观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茶叶低碳生产开展的顺利与否。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对于广大茶农而言,愿不愿意进行低碳生产,其关键点在于能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决定这的就是低碳生产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多数茶农愿意开展低碳生产,当收益小于成本时,多数茶农则选择尽可能远离低碳生产。因此本文以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从微观角度即茶叶生产主体出发,研究当前茶叶低碳生产的成本与收益,并探讨其发展趋势问题。
所谓质量成本是指将产品或服务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所必须的相关费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率先提出质量成本的理念,首次将质量成本纳入企业经济效益范畴,认为质量对企业的效益影响巨大,从长远来看,更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冯考拉尼提出质量经济分析,即通过企业产品质量投入与产出,研究产品质量成本与企业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找一个最合适的质量水平,以达到最优的企业收益。
传统的质量成本假定生产和服务中的某种质量水平是固定不变的,然后在此质量水平下追求最低的质量成本。在质量成本中相对比较重要的是故障成本,经常也称之为质量损失成本,这部分成本指由于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各种成本损失,许多专家学者都视之为"矿中黄金",即把企业降低乃至消灭不合格产品损失当成一个尚待挖掘的金矿。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以某种质量水平为既定变量,然后追求最低成本的传统思想,由于忽略质量和质量成本的动态性,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毕竟一个产品的质量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受到时间、地点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另外,传统质量成本缺乏对质量提高成本的分析。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小量的质量资金投入,减少废次品比例,降低由于废次品所带来的损失。随着消费者对质量要求的提升,质量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为减少质量损失,更应该注重于投入成本,进行传统产品的更新与提升,新产品的研发,新材料的利用等。质量成本管理需要平衡好质量成本和质量收益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质量水平;在一定的质量水平下,寻找最低质量成本。
因此,现代的质量成本管理理论指出,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付出的全部费用。质量成本不仅包含既定质量水平下追求最低的质量成本,还应包括为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价值而支付的质量提升费用。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质量水平较高的产品,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但同时需要支付较多的费用。通常情况下,如下图1所示,产品质量Q开始提升时,质量成本C(Q)与质量收人R(Q)也会随之上升,但当质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再提升质量,质量成本C(Q)就会迅速上升,而质量收入R(Q)将难以增加。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质量的基础下增加质量经济收益,因而对于企业而言,最合适的质量水平,就在于质量收入达到最高时的质量水平。在图1中位于Q0点,即dP(Q)/dQ=0点为企业质量收益P(Q)最大值点。在综合考量质量成本和质量收益时,应以最高收益为主要目标,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做出抉择,即适当追加质量成本,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获得更好的质量收益。本文也将从质量成本、质量收入和质量收益三个方面分析茶叶低碳生产的必然性。
图1 质量水平与质量成本收入收益关系图
茶叶的生产过程可分为种植、加工和包装等环节,而质量成本、质量收入和质量收益也是伴随着这些过程而产生,因此本文将分阶段进行分析。
在茶叶种植阶段,广大茶农经常通过施用氮肥提高茶叶产量,由于对茶叶产量的盲目追求,茶农施用氮肥往往远超正常标准。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叶产量,但也造成较大的危害,不仅导致茶叶的自然香气持续时间缩短,使茶叶品质下降,另外还对空气土壤造成污染,而且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只有不断地增加氮肥使用量,才能够提高茶叶的产量,这反过来又在更深程度上降低茶叶的品质。另外目前广大茶农对于茶叶的病虫防治更多的依赖于农药的频繁使用,农药的泛滥与超标使用,直接导致农药超标,茶叶质量下降。不管是氮肥的过度使用还是农药滥用问题,固然有其客观原因,比如游德升认为茶农农药的超标使用主要有相关技术的缺乏、缺乏综合的治理意识和防治技术落后等原因,但也存在茶农的主观认识问题,即成本与收益问题。
茶农盲目的、片面的、不计后果的追求产量有其一定的主观认识,产量的适度增加会降低单位产量产品的平均成本,而且这种以牺牲产品质量为前提的增产方式在早期的茶叶市场也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观念的改变,这种简单粗暴的增产方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时代要求,茶叶健康低碳生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随着市场的饱和,特别是当前茶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下,这种以牺牲产品质量为前提的增产方式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从而造成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另外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已经不在满足于低端、无序、不安全的消费,他们更需要一些质量过硬、安全可靠的茶叶产品。市场的力量将倒逼着茶农要从注重茶叶产量向注重茶叶质量转变,即更加合理的使用氮肥和农药。如图1所示,茶农种植阶段简单粗暴的增产方式,其质量成本和质量收益都处于Q1Q0区间,固然更加规范标准的施用氮肥和农药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茶叶的产量,而且增加茶叶的质量成本,但随着茶叶质量成本的增加,茶叶质量水平也随之提高,其质量收入也获得同步增长,整个质量收益沿着P(Q)曲线右移,茶农的收益反而会增加,这将推动着茶叶低碳生产的开展,有助于茶叶低碳生产趋势的形成。
茶叶加工是茶叶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毛茶的形成,还是成品茶的产生,都需要各道工序。早期的时候由于受限于科学技术与工艺的发展,各种加工机械设备不仅不便于使用,而且费用非常高昂,同时当时的人工费用相对比较低廉,因此茶农多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茶叶的加工。人工加工的方式虽然在当时成本相对低廉,而且对茶叶加工工艺等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传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受到茶叶师傅技术、经验、身体状态、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所生产的产品容易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批茶叶,在不同的时间段生产出来的成品也会相差较大。从表面上看,人工的大量使用有助于降低成本,但由于质量差异过大而产生的质量损失无形中增加了茶叶的质量成本,减少了收益。
后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出现摇青机、杀青机和烘干机等机器设备,提高了茶叶加工的效率。但这些茶坊机械设备落后陈旧,多采用煤、木炭为主要动力,给森林环境带来巨大破坏。目前随着各种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极大提高了茶叶生产加工的效率,而且提升了茶叶产品的品质。以智能烘干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为例,由于对温度、湿度等指标的精确测量,该系统能够实现对茶叶烘干的实时自动把控,因此相对与人工操作等方面而言,其质量得以提升,而且质量稳定度也提高。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视角看,投入新型的设备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质量成本,但却减少了质量损失,而且长期而言其质量成本是下降的,另外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由于质量提升而带来的质量收入是上升的,收益也是稳定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加工机械设备,提升茶叶品质是广大茶农的一个理性选择。
包装是茶叶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度的茶叶包装是必须的,适度合理的包装可以增加茶叶的美观度,维持茶叶的口感、卫生,延长茶叶的存储期和保质期,增强茶叶的安全性,提升客户的满意度。适度的包装固然增加茶叶的生产成本,而且本质上没有提升茶叶的质量,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从客户的感官角度看,包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茶叶的档次,具有一定的质量提升作用,因此茶叶包装费用也可纳入到茶叶质量成本范畴。合理适度的包装基本处于图1所示的质量成本Q1Q2区间内,其质量收入大于质量成本,能够给茶农带来一定的质量收益。
当前的茶叶包装已经不存在包装不足的问题,反而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如过于追求包装精美、材料高档。过度包装不仅会增加茶叶包装的成本,而且会加大包装材料的使用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会提高运输成本,增加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成本。这些过度包装问题不外乎是茶业企业或者茶农为片面迎合消费者的感官需求,从外在方面增加茶叶的内涵,提升茶叶的档次,但多数存在夸大包装的嫌疑,反而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特别在环保低碳消费理念日益盛行的年代。因此过度包装基本处于图1所示的Q2区的右侧,其质量成本急剧上升,但质量收入没有相应上涨,因此质量收益反而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回归环保、低碳、适度、合理包装已经逐渐形成趋势。
茶叶的低碳生产,既不是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却忽略质量的运作,没有质量保证的超低成本运作,表面上降低成本,但产品中的废品和次品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客户的满意度,影响企业的收益,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谈不上低碳生产。另外茶叶低碳生产也不像部分企业不惜成本和产量的超高端制作,固然这种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是过高的质量成本屏蔽多数的消费者,而且产量偏少,因此其收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茶叶低碳生产应该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适当的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上升的质量要求,从而也给自身带来一定的质量收入,增加企业收益的做法。这种以质量为核心的低碳生产不仅是低碳经济的一个内在要求,也是顺应当前“工匠精神”的生产趋势。
[1]黄东风,李卫华,范平等.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5):1110-1116.
[2]尤志明,杨如兴,吴志丹等.福建发展低碳茶业的基本思路与技术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9-23.
[3]杨平姬.武夷山市茶叶初加工机械能源使用情况浅析 [J].福建农机,2010(4):18-19.
[4]黄毅彪,林燕萍,林翠兰等.福建省低碳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329-331.
[5]彭虹,潘艳梅,陈靖.安溪铁观音茶叶包装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2(5):32-34.
[6]游德升.低碳经济下的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分析[J].福建茶叶,2016(4):16-17.
[7]王文建,林清娇.低碳经济与安溪茶叶机械发展[J].福建茶叶,2011(3):2-4.
[8]杨艳丽.新颖夺目的茶叶包装市场[J].印刷工业,2011(6):63-64.
[9]李红伟.浅析中国茶包装的创新之路[J].包装世界,2011(3):106-107.
福建省科技厅区域重大项目“新型高效智能茶叶烘干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号:2012H4028)
陈祖武(1979-),男,福建莆田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茶叶经济管理。
*通讯作者:杨江帆(1959-),男,福建尤溪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茶叶经济文化与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