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区域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智力支撑体系建构路径的探讨

2017-10-18 13:17吕建永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10期
关键词:榆林经济新常态

吕建永

摘要:新常态就是要积极摆脱以往旧常态,通过全新思维和方式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榆林地区已步入创新升级、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还都难以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基于此,必须探寻新的人才智力支撑体系。本文从榆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出发,明确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智力支撑体系构建原则,探讨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榆林 经济新常态 人才智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榆林地区经济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榆林地区人才队伍也日益壮大,截止2012年低,全市既有人才资源达到38.2万人,年均增长超过12%,可以看出人才促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人才建设工作,确保人才智力保障和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是当前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一、榆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在十二五期间,榆林地区经济已步入转型发展关键期,各类人才培养数量明显增加,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人才智力支撑架构日益明确。但从整体上可,榆林地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智力资源明显不足

据统计,榆林地区每万人的人才数量是194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县镇三级农业生产和科技机构从业人员为1881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仅占到11.5%;高级职称人才更少,只占到0.15%。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此外,县、乡、村医疗人才严重不足。

2.人才素质整体不高

截止2014年底,榆林地区总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是6.4%,比全省平均水平10.6%低;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4.6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其中,大专及同等水平的仅有1.8万人,本科及以上水平的更少;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仅仅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1.5%,中、初级职称分别占20.3%、78.1%;举办自主创新力强壮年专家则更少。

3.人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职称结构方面,低层次人才、单一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偏少。有统计榆林既有科技人才中,初、中、高人才比为1.6:20.4:78.0。二是行业结构方面,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人才较多,工农业一线人员少;基础性技术人才多,高新科技人才少。三是地域结构方面,榆林地区超过80%人才集中于市区及周边,县镇、偏远区域人才偏少,特别是基层人才资源更为匮乏。

二、经济新常态下榆林地区人才智力支撑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榆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新常态形势下,应明确人才智力支撑体系的构建方向,以此开展相关工作,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客观规律

人才智力支撑体系的创建必须符合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并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要认识到人才的成长是循序渐进、长期发展的过程。

2.数量质量并重

在区域经济新常态下,不管是在人才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应有明确的、较高要求。因而,应积极落实“引进来,走出去”人才建设战略,重视海归人才的引进,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工作。

3.针对性开展工作

基于经济新常态,必须对榆林地区发展对人才实际需要的分析,并以此制定人才培养和发展对策,以提高人才建设效率和质量。

三、构建榆林区域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智力支撑体系的可行性路径

1.积极构建招贤引才平台

一方面,为确保政策统一性,榆林各级政府应发挥好自身的宏观调控效用,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结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本地区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领域的人才需要,并对既有人才的工作、生活及职业发展等要求有系统了解,然后制定全局性、统一性的规章制度。以此,对榆林区域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智力结构的合理调节,明确规定人才引进条件、奖励方法、创业扶持政策、人才流动、职业培训及人员家属安置等内容,以此,大力引进和留住各行业人才。

另一方面,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人才强市战略,重视政策创新,积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具有榆林特色的人才和智力引进政策,确保引智工作有章可依。另外,要建立完善榆林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严格遵循“公开公正、高校便利”原则,提供优质人资服务。同时,还应积极和国内外知名高校、跨国企业合作,一同开发人才智力资源,为榆林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榆林地区的各大高校应积极联系有关行业机构、政府及中介等掌握地区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并将此反映到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针对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来培养人才。具体而言,要推进各类人才交流及合作,整合榆林地区的教育资源,探索符合本地區实际的人才培养机制。各类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相应性;此外,还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扶持政策,推进特色专业发展;优化专业课程,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二是建设多元化办学机制。在新常态下,榆林地区应积极建立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办学、民办、中外合作等方式并存的多元办学体制。一方面,政府必须健全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师生的法律地位,民办院校必须享受公办院校一样的政策。此外,还应积极创新融资机制,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民办和社会教育发展。

3.创建灵活人才应用机制

一方面,积极开展人才开发一体化建设。首先,应改革既有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要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结合起来,为各类人才创建必要平台,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潜力。其次,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选拔机制,要让各行业优秀人才显现出来,真正实现人尽其用。再次,应为人才给予必要学习、培训及生活等方面的支持。最后,要完善薪酬体系,让薪资工和个人业绩挂钩,落实好绩效制度,激发各行业、各领域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根据榆林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人资社保方面的财政投入。进一步下放权力,明确市县镇各政府人资社保方面的管理职责,并完善政府在人资社保障建设方面的投入机制,把此项工作作为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

此外,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榆林地区应重点引入高层次、复合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科研人才,通过灵活、多样的配置方式,譬如:协议薪酬、项目薪酬等方法,提升不同人才在岗位上的积极性。同时,对在榆林地区不同领域作出贡献的人才、专家给予相应奖励;对于有条件、有实力的单位鼓励实施多元分配;对于高端科技人才,可特殊事特殊议,允许兼职兼薪,并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为榆林地区经济建设中科研和专项技术推广有突出贡献的,依照约定给予必要报酬。以此,吸引并留住不同领域的人才,为榆林地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endprint

猜你喜欢
榆林经济新常态
美好教育三秦行
关于榆林市经济稳增长的路径选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