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2017-10-18 10:08王娜孙凯于娅程艳李玉环宫国辉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黄萎病综合防治茄子

王娜 孙凯 于娅 程艳 李玉环 宫国辉

摘要:茄子黄萎病是近年来露地和保护地茄子栽培中最主要的土传病害,在茄子主要产地均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本文阐述了茄子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茄子黄萎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茄子;黄萎病;综合防治

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62150002)

中图分类号: S436.4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20.029

茄子是我国栽培面积广泛、可周年供应、经济实惠的茄果类蔬菜,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连作现象严重,土壤病原菌逐年增多,使茄子病害种类增加,危害程度增大,尤以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和危害较为严重。茄子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又称半边疯、黑心病、凋萎病,是一种由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iae Kled)引起的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全国各地茄子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后期产量损失30%~40%,严重时损失可达80%以上,有的地块近于绝收[1-3]。

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农业措施等防治茄子黄萎病,效果不甚理想,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破坏了土壤中微生物的平衡,造成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并且使蔬菜品质下降,甚至危害人畜安全,污染生态环境[4]。因此,对于茄子黄萎病的综合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结合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保证蔬菜生产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1 发病特点

1.1发病症状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在茄子整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生,一般在5~6叶开始发病,结果时期发病最为严重。病害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脉间或叶缘出现不规则黄绿色圆形斑块,并逐渐扩大,可布满两支脉之间,通常情况下只有半边叶发病,因此茄子黄萎病也常被人称为“半边疯”。初期病株在午间强光照射导致叶片萎蔫,早晚可逐渐恢复,若长时间强光照射不再恢复,叶缘部向上卷曲,叶片变褐色,并不断由下向上发展,最终导致整株枯死,继而叶片脱落。发病植株茎节间距缩短,病株根部和主茎的维管束逐渐变成深褐色,发病严重的植株分枝、叶柄和果柄的维管束也变成深褐色,植株结果率少,果实小、表皮褶皱且质地坚硬[5]。

1.2 发病条件

一般温度在20℃~25℃的条件下茄子黄萎病易发生,超过28℃时病害受到抑制。连作田块发病重;土壤濕度高的地块定植以后,不利于根部伤口愈合导致病原菌容易侵染感病;茄子定植到开花期,若日平均温长时间低于15℃,或雨水多导致田间湿度大,或久旱后大量浇水使地温下降,可导致病害过早发生且较为严重;地势低洼的田块,灌水不当及常年连作地病害发生严重;若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缺肥、偏施氮肥也可使病害发生严重[6]。

1.3 病原菌

茄子黄萎病主要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变黑轮枝菌(Vnigrescens Pethybr.)三种病原菌引起,我国大部分地区茄子黄萎病主要由无性真菌类,轮枝孢属的大丽轮枝菌侵染所致[7]。该病原菌主要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等形式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拟菌核甚至可存活15年以上,土壤中的病原菌在茄子定值后从根部的伤口侵入,或在生长期直接从幼根表皮或根毛侵入,引起发病,逐渐蔓延至茎、叶、果实和种子。病原菌也能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形式潜伏在种子内部,在种子表面越冬。带菌种子可随同种子调运而远距离传播,播种时进入茄子幼苗,从而引起发病,成为无病区病源。在田间,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刮风、雨水及人、畜、农具和农事操作等。

2 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选用产量高、长势旺的抗病品种,例如娜塔莉、爱丽舍、长茄一号等;实行轮作换茬,深耕改土,土壤高温杀菌;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施肥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利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与栽培品种进行嫁接可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对田间已发病的病株应及时摘除清理深埋或烧毁[8-9]。

2.2物理防治

病原菌在温度高于30℃,低于5℃条件下可丧失活性,可对种子进行60 ℃经10分钟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病菌;在晴天高温环境下覆盖深色地膜10天左右,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苗床也可通过烧土、烘土来杀死病原菌[10]。

2.3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可杀灭种子表面病原菌;定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处理,可预防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3次。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屎酸或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灌根处理,每隔7~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11-12]。

2.4生物防治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为害严重且难以控制的土传病害,传统的化学防治对蔬菜品质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生物防治具有安全、高效、无残留、不污染环境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茄子黄萎病有效防治的拮抗菌筛选进行了研究,胡庆发[13]等研究表明,连续多年施用多功能药肥能够有效地控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朱建兰等[14]在对茄子黄萎病拮抗细菌B1筛选出4株对茄子黄萎病菌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张冬梅[15]等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基质处理和后期灌根处理的小区茄子黄萎病的病情指数和病株率最低,防治效果最佳;王慧萍[16]等利用离体抑菌圈法从茄子根际土壤筛选出8株对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抑菌效果明显的芽孢杆菌,其菌剂对茄子黄萎病盆栽试验防效可达75.8%;李宁[17]等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木霉菌株,进行了茄黄萎病的田间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其中两株木霉菌的培养物对茄黄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endprint

参考文献

[1]李植良,黎振兴,黄智文,孙保娟.我国茄子生产和育种现状及今后育种研究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01(08):24-

26.

[2]于凌春,张乃琴.茄子黄萎病研究进展[J].农业与科技,2007,27(05):83-86.

[3]刘水芳,刘春艳.土传病害茄子大丽轮枝菌致病类型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1999,5(01):1-3.

[4]王顺党.茄子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蔬菜,2009,(07):20-21.

[5]李剑.茄子黄萎病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上海蔬菜,2015,(02):52.

[6]黄奔立,朱华,朱凤.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病菌生长影响因子[J].植物保护学报2004,31(02):157-160.

[7]王益奎,李文嘉,莫贱友.茄子黄萎病及抗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1(14):9-14.

[8]许金妹,张国林,陈海新.设施栽培茄黄萎病发生为害及防治技術[J].植物技术与推广,2002,22(03):16-20.

[9]邵娜,李翠兰,王丽,郑克明.茄子黄萎病无公害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2012,(01):45.

[10]石博,方荣,胡建坤,周坤华.茄子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12):70-74.

[11]王洪凤,刘丽芳.茄子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土肥植保,2016,10(33):87.

[12]袁振五,邢俊,于彦懿.茄黄萎病化学防治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0,11(01):85-94.

[13]胡庆发,马军伟,符建荣.多功能药肥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茄子产量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02):

315-318.

[14]朱建兰,常永义.茄子黄萎病拮抗细菌B1的筛选[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33(02):182-285.

[15]张冬梅,高振江,高娃.微生物菌剂防治茄子黄萎病田间药效试验[J].北方园艺,2016,(01):95-97.

[16]王慧萍,杨启银,闫淑珍.茄子黄萎病菌抗性根际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06):40-44.

[17]李宁,文成敬,邹勇.两株木霉菌株对茄黄萎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04)316-318.

作者简介:王娜,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宫国辉,研究员,研究方向:蔬菜栽培与育种。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萎病综合防治茄子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棉花黄萎病药效试验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