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
区域活动开始了,东东和天天先后来到科学区。天天从箩筐里拿了一个纸杯放在地上向前推了一下,只见纸杯拐了个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这时离他不远处的东东欢呼雀跃:“快来看!我的薯片罐跑得多快,就像一辆小赛车!”天天不解地捡起纸杯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又把纸杯放在地上更用力地向前推了一下,纸杯拐了一个更大的弯缓缓地停了下来。天天急匆匆地跑到东东跟前:“你的怎么跑得这么快,我的怎么跑不远?”东东说:“是不是你不够用劲呀?”“我已经很用劲了!”天天大声地说。“让我试试?!”东东也用纸杯试了一次:“咦,怎么回事?”过了一会儿,东东说:“可能是因为薯片罐比纸杯高吧。”“是这样吗?你试过了吗?”我从箩筐里挑了一个高度与纸杯接近的薯片罐:“你们再试试。”于是,东东和天天继续探索了起来。最后他们失望地摇了摇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看他们有点失望的样子,我又追问道。天天想了想说:“可能是纸杯太轻了。”“是这样吗?你们要不要再试试?”他俩肯定地点了点头。我便从旁边美工区找来一个与纸杯差不多高矮,差不多轻重的纸制圆柱体。天天和东东便又试了起来,试了几次后,他们告诉我结果还是一样的。这时,区域活动结束的时间到了,我对他们说:“今天你们的实验收获不少哦,知道了薯片罐与纸杯滚动的轨迹不同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的高矮、轻重不同。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明天再来探究好吗?”“好。”他们爽快地答应着。
第二天,在科学区,我又投放了与纸杯高矮、轻重差不多的锥形物体。东东和天天如约来到科学区,他们一眼就发现了锥形物体,于是东东用手推动了一下锥形物体。“咦?它怎么老在原地打转啊!”“是你的方法不对吧!”天天半信半疑地说。“谁说的!不信你试试!”东东不服气地把手中的锥形物体递了过去。天天小心地把锥形物体放直了,然后向前推了一把,锥形物体在原地转了一个圈。“真的是这样,好奇怪!”天天抓了抓头发,不好意思地笑了。“哎!我发现它的这一头特别尖。”东东抓起锥形物体观察了一下,突然说道。“对!它的屁股好像特别大。”天天忍不住笑了起来。东东眨了眨眼睛,说:“那昨天那个纸杯会转弯、不会往前滚,是因为它一头大一头小吗?”“应该是。可是纸杯和这个东西滚动时好像还是有点不一样。”天天皱了皱眉头说。“我也这么觉得。到底哪里不一样呢?”两个孩子又产生了新的困惑……
孩子们向我表达了困惑。我对他们说:“我们先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吧。”我准备了白纸、颜料和笔,请东东和天天分别在纸杯和锥形物体上涂上绿色和红色颜料,然后请他们把两个物体分别放在两张白纸上滚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太阳。”东东指着锥形物体滚动的轨迹抢着说。“我画的是一个绿色的大圆环。”“怎么画出来的图画是不一样的呀?”他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于是,我又拿出一个锥形物体,把尖头剪去一小块:“你们觉得这個滚出来的轨迹会跟刚才的那两个有什么不同?”“这个头比纸杯的头小”。“那它画出来的图形应该也是圆形或圆环。”我让他们在上面涂上橘黄色,然后请他们试一试。天天喊了起来:“它也是一个圆环,中间也有白色的圆形。”我把三张纸放在一起,问:“现在你们还能发现什么秘密?”“我知道了。”东东兴奋地叫起来,“头尖尖的,画出来的是圆形,头大大的,画出来的是圆环,中间还有白色的圆圈。”“对对对!我也发现了,头比较大的中间的圆形就大,头比较小的中间的圆形就小!”天天也兴奋地说。“你们真是太会动脑筋了!”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上述故事是幼儿与材料对话的过程。我第一次投放薯片罐和纸杯,是因为发现在玩自制体育玩具“薯片罐快快滚”活动中,幼儿对薯片罐的滚动特别感兴趣,于是便在科学区提供了这两样操作材料。后来,我发现幼儿在操作、表达、交流之后对“滚动现象”有了探究的兴趣,便提供纸制圆柱体、锥形物体等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究,并采用追问、讨论等策略助推他们深入学习。再后来,我准备白纸、颜料、笔,引导幼儿直观感知不同物体的滚动轨迹,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激发探究精神和能力,最终发现滚动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