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画中“逸格”境界的审美追求

2017-10-18 12:40高雅梅
美术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人画

高雅梅

【摘要】文人画又被称之为士夫画以及士大夫甲意画,是一种画中蕴含着文人情趣以及文人思想的绘画种类。文人画的创作思想以及艺术实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直至元代的画家赵孟頫提出了文人画的正式名称。而逸格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品质,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审美形态,本文分析了“逸格”的产生及内涵,并论述了其中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文人画;逸格;审美追求

文人画是绘画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美学思想,从宋代开始,就在绘画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及追求。文人画中通常标举士气,并以“逸”为宗旨,将胸中的逸气通过逸笔展现在画面中,从而表达出文人画家对于世俗欲念的厌恶,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逸格是中国艺术中的一种精神表现,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哲学基础,甚至可以说“逸”就是基于庄子精神而出现的,在禅宗、儒学以及理学等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了中国绘画品评中的最高品格。

一、绘画史上的“逸格”起源和内涵

唐初的书画家李嗣真是绘画史中最早提出“逸品”这个概念的人,然而由于他的《画评》已经失传,所以无法从中考证有关于他对于绘画“逸品”理论的阐述。不过从他的《书后品》中所说的“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当琼绝于终古,无复继作”中可以分析出来,他所具有的“逸品”是非常之高的,而最早将“逸品”理论应用于绘画评论中的是中唐的朱景玄。宋代初年,“逸格”在艺术价值论和艺术形态学方面被确定为最高的审美标准,这个理论最早由黄休复所提出,他的《益州名画录》不仅蕴含着唐代张怀瓘和朱景玄的思想,还在绘画评论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有关“逸、神、妙、能”的标准,并且首次将“逸格”提至其他品格之前,从而使文人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得以确立。需要明确的是,曾经的“神品”并没有被当成最高等级以及标准,“神品”最早起源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但是在后续的“自然说”中从逻辑层面将“神品”作为最高等级的理论给予了否定,直至黄休复将“逸格”作出了明确定义。

黄休复所提出的“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含义被沿用至今,其中更是清晰地展现出了逸品绘画中“笔简形具”的标准问题。其实无论是朱景玄还是黄休复,他们都将人伦品识标准应用在了绘画评论中,由此直至宋代,以人伦品识、笔墨风格以及形神关系三大标准为核心的逸格理论正式建立起来了。

中国的美术考古学研究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在于,中国的美术创作思想大多数以哲理为基础,而正确的理解及复原中国古代美术中的寓意和象征是非常艰难的事情,甚至会出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及解释的现象。尤其是在研究逸品的绘画和评判标准过程中,更是显得尤为困难,例如针对“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这一句来说,不同的研究者会因为自身的主觀差别而形成不一样的看法,因此在统计和分类相关的逸品画作时往往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意识。不过这种主观意识的体现并不是没有依据和原则的,在我国古代时期,社会的宗教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往往与美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我国古代美术遗产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掌握,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出古代美术家们的创作历程,从而理解和掌握他们在美术遗产中所蕴含的内在哲理,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当只停留于作品的表面,应当依据客观的事实作出深刻的解释。

二、文人画中的“逸格”精神审美追求

虽然绘画中“逸格”的崇高地位最早是由宋代的黄休复确立,但是在此之前,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了和逸格相关的“自然”格,其中所说的“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一句中所蕴含的“自然说”与黄休复提出的“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不谋而合。其实首次提出“逸品”的是朱景玄,他的《唐朝名画录》中道:“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优劣也。”但是因为他并没有加以推崇“逸品”,也就没有被后人们所关注,而黄休复大力推崇了逸品,使逸品在北宋得到了文人的广泛认可,并产生了加大的影响,因此文人们普遍认可了黄休复对于逸品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黄休复对于“逸品”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逸品是一种十分自然,不拘泥于形态,并且追求笔墨精简具有趣味意义的品格,和逸品最为相近的便是“神品”,神品又可以看做传神之品,它超越了神品,能够充分展现出画家的主体之神,并将其和需要表现出来的对象之神相互结合,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文人画中的气韵充分地展现出来。

逸品和神品的关系非常密切,神品是一种超越了妙品的品格,讲究忘其技巧而注重神韵的传达,不过虽然是忘记技巧,却是因为对于技巧的十分熟练而产生的不自觉行为,本质上并没有超越技巧;而逸品则追求的是超越技巧,达成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境界。逸格中的笔简形具不仅仅需要追求形似,还需要融合画家的精神内涵,既是一种对于自然的体悟,并且上升至精神层面的含义,也是一种对于至简的回归,将文人精神中的向往,利用笔墨充分地展现出来,形成的一种崇高境界,也就是如今人们所推崇的“逸格”。

宋代文人们广泛认可逸品其实并不是偶然,宋初的山水画极为盛行,而山水画的技艺早在五代时就已经发展成熟,直至北宋时期基于前人的经验,山水画的技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至唐代的时候,因为政治上的影响,帝王的喜好成为了文人画创作和评判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大量的能人逸士都选择了避入蜀地,而与政治关系较为疏远的,具有逸品内涵的山水画在此期间逐渐发展成熟。唐代是禅宗的鼎盛时期,发展至宋代已经在文人之间广为流传,大多数的文人们都选择参悟禅道,这也使得他们常常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山水、草木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淡薄、宁静、清远的“逸格”境界。

逸格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宋代出现和流行的理学,程颢曾提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是指天地万物间的理,也是万物生成的理,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宋代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中,从而创造出了既活动又存在的道体意识。由此发展出来的绘画,则强调了绘画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出自身的情感需求,还更加注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与共鸣。“逸格”的出现为后世画家的内心修养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后人们树立了品质高尚的人格美以及艺术美统一典范,逸格的审美追求不仅在绘画评审中广为推崇,也确立了文人画家创作的崇高地位。

结语

自文人画产生已经有近千年的时间,曾经依赖于封建社会而生存的文人画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然而封建文化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意识和核心精神却影响着当代社会绘画者的思想,这也是民族风格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文人画的名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外在意义,但是其中包含的特色内涵以及审美取向、追求,却仍然在中国乃至国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宁.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及其艺术观[J].美术教育研究,2014(4).

[2]薛成城.张彦远与《历代名画记》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2).

[3]吕颖梅.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中道家思想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4).

[4]秦雨,敖露露.宋代市井文化对绘画艺术之影响[J].大众文艺,2014(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人画
以现象学“本质还原”方法重新审视文人画理论
“文人画”里写春秋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徐渭大写意水墨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略论20世纪文人画理论发展状态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唐寅的绘画艺术赏析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美术与文学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