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其+杨林样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纵观全国新课标卷三套试题,试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朴实,平凡无奇。三套试卷题型结构与往年基本一致,没有出现新题型、偏题和怪题,考生作答时不会有陌生感;选取的历史材料通俗易懂,尽量回避了晦涩的文言古文和外文翻译材料,使考生没有阅读上的障碍。但是,静心研究,仔细品读,却又逐渐发现,朴实存精致,平凡见真章。不管是新修考纲的落实、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价值引领,都有很多隐藏的创新亮点,实践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
一、试卷内容结构分析
全国新课标卷内容和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从通史结构的角度来看,整体而言,“厚古薄今,厚中薄西”,选修部分(总计45分)尤其明显。必修部分(总计85分)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与往年的比例大体一致,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高。选择题的分布比较稳定地呈现出“4+4+4”的格局,即中国古代史4道题,中国近现代史4道题,世界史4道题。但就专题结构的角度而言,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呈现了不均衡性,必修二的比重远高于其他两个模块,特别是全国新课标卷Ⅱ、卷Ⅲ,这符合当下注重唯物史观和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二、试题特点分析
1.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所谓主干知识,就是本学科最基础、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如基本历史概念、历史时间、历史人物等,它们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纲”和“目”,最具历史特色。注重考查主干知识,不追求考点的全覆盖,不回避高频考点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2017年的试题继续保持往年的这一特点,具体见表1。
试题在对主干知识与高频考点的考查上,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是拓宽了知识的广度,在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上突破了教材的叙述,源于教材,而又脱离教材。有高考研究专家做过专门统计,三套试题中,超出教材范围的题目占到43%。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1题的民族主义、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1题的矿业政策、全国新课标卷Ⅲ第41题的近代中国的变局等,都是教材里没有的,考生极少接触的。
二是延伸了知识的深度,在时间进程上延伸了教材的叙述,使之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这类试题侧重考查通史,旨在补正考生认知上的偏差和不足。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2题,是中外400年大跨度的宏观通史;第25、35题,分别是西汉郡国制度演变90年、二战后七国集团演变20年,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
三是转换了知识的角度,采用多元视角,突破考生的定式思维,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这类试题,对能力要求高,多为难题。以往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从多元史观的角度去解读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备考的策略。但2017年的试题基本不涉及多元史观的历史认识,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7题的明后期经济发展影响的再认识、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7题的明朝中枢机构变化的新认识、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2题的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再认识等。可见,高考命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高深得多。
学法点睛
如何应对上述类型的试题呢?事实上,不论试题情境如何新颖,角度如何多元,归根结底考点仍将落实到主干知识,此所谓源于教材,万变不离其宗。例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5题。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该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这一主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选项还涉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等高频考点。在知识的广度上,拓展了大国集团的变化。在知识的深度上,延伸了20多年。在知识的角度上,属于大国操纵世界经济秩序的再认识。考生作答时,紧抓该题核心信息和主干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依照如下三步即可从容应对。
第一步,精读题干和选项,获取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时间、人物、历史事件、专业概念、隐含的价值判断等。该题的有效信息主要包括:时间信息——1976年、1999年;歷史事件——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等的形成;历史概念——世界格局、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
第二步,回归书本知识点,调动所学知识。在1976~1999年跨度之内,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发展,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后发展国家冲击旧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力图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第三步,依托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二战后初期,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反映出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选项;题干没有提及非洲国家,排除C选项;七国集团、八国集团及后来的二十国集团是会晤论坛,不属于区域集团化,排除D选项;A选项吻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正确。
2. 强调学科能力的考核
历史学科能力是指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新课标卷综合运用了判断、概括、说明、比较、评价、论述、图文解析等学科思维,有效考查考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具体而言,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思维能力。多数选择题落脚于“反映”“表明”“据此可知”等推理要求,注重考核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求学提醒
有学者统计,2017年仅选择题中,考查史论结合的题目占到四分之三。非选择题全面考查考生概括与分析、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特别突出了史论结合和概括比较能力,尤其是概括比较能力的考查,在主观题中占到一半以上的分值。以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概括类试题占70分,以至于出现“得概括能力者得二卷”的说法,具体见表2。endprint
学法点睛
概括不是具体罗列,不是细节描述,而是高度浓缩,准确提炼,切中本质。如何提高考生的概括能力?具体有三种方法。一是审读问题,把握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二是精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这一步是关键,功夫要足,阅读要仔细。要注意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主题和中心思想。三是凝练语言,规范书写。形式上注意要点化、序号化。表达上注意用材料关键词或书本语言,力求专业化表达。
3. 注重核心素养的立意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考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高考命题的立意,在经历了知识立意时代、能力立意时代、素养立意时代之后,于2016年正式进入核心素养立意时代,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新课标卷在核心素養的立意方面无疑做了进一步的尝试。大多数试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这集中体现在开放性试题中。
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该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三套试卷在选择题部分都着重加大了对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核,以落实2017年新修考纲“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的要求。
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6题,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5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出现多种版本为题干内容,考查考生正确认识影响历史叙述可信度的因素。全国新课标卷Ⅲ第27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谨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
考生在2018年高考备考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了解并掌握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对史料的解读能力等。endprint
求学·文科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