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储备力量,少年强则国强。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跨越的时期,也是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亲子关系是人的一生中最早开始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良好的心理健康与亲子关系是有着重要关系的,因此我们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是认识亲子关系以及了解影响亲子关系的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亲自关系;综述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根据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关系状态。
台湾学者从生物条件(血缘关系)、社会条件(法律或制度关系,如入赘或者婚姻)和心理条件(当事人双方以亲子互许,有亲子情感交流)这三个维度把亲子关系分成七个类型:a型(通常的血缘亲子关系)、b型(真实的亲子关系,却无心理沟通)、c(有血缘关系,也有心理沟通,因某种理由未入籍者)、d型(收养的亲子关系)、e型(只有血缘关系,无社会、心理联系)、f型(名义上的亲子关系)、g(因约诺而成的亲子关系)。
1.2 亲子关系对初中生的意义
处于青少年期的初中生身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就表现在与成人的关系上。由于青少年产生的强烈的成人感从而产生的强烈的独立的意识让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产生了变化。由于青少年期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就不如以往亲密了,造成了情感上的脱离。青少年对独立的要求十分强烈于是在行为上就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造成行为上的脱离。因此他们会对父母的观点进行重新的审视,而结果也常常与父母不一致,造成观点上的脱离。与此同时青少年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根据孔金旺等人在2011年的研究表明,具有和谐父母关系的学生与不和谐的父母关系的学生、良好亲子沟通的学生与不良亲子沟通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的因子得分及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不和谐的父母关系、缺乏正常的亲子交流可能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西方系统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始于20世纪初的以G.S.霍尔为先驱的“儿童研究运动”。同时弗洛伊德在生理角度上对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做出来解释: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是是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性冲动引起的。但早期的以霍尔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亲子关系的观点并未得到有力的实验支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亲子关系的分类,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亲子冲突的原因等。
对于亲子关系不同研究者的侧重不同,分类方式也不相同。Baumrind在对儿童与其家庭的研究中将父母教养方式活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后人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性和反應性水平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Ritchie将亲子沟通划分为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一致型。
亲子关系的的影响因素有以下方面。(1)父母与子女的性别。许多研究发现:父亲、母亲与亲少年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较大差异。母亲与女儿一起从事共同活动,他们之间的亲密性和不和谐性的水平都较高。母亲和儿子同时具备高冲突性和高和谐性的关系特征,但是很少一起共同从事活动。与此相比,父亲与青少年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但是较少与女儿一起从事活动。(2)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结构类型。这方面的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比较容易出现紧张的亲子关系,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父母离异但是很难适应父母再婚,尤其是女孩。
这一时期研究者关于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的观点主要包括社会生物学观点和认知发展观点。(1)社会生物学观点。冲突的增加是为了能与同伴度过更多的时间并与家庭外部成员进行交配。青少年寻求与家庭的分离但并非割断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与家庭的分离一旦成功亲子关系的冲突就会下降。(2)认知发展观点。这种观点看来青少年行为改变的原因是心理能力的阶段性变化,青少年中期到晚期的认知重组导致了亲子冲突的增加。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亲子关系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期。研究内容基本传承了七八十年代,但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深度表现在在道德、习俗、个人问题增加了对友谊、谨慎与复合型的探讨。广度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亲子关系。
1.2.2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关于青少年的独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集中于非社会认知与个性发展的研究,近二十年亲子关系日益得到重视。
较为典型有吴轲将犯罪青年和一般青年的亲子关系进行对照研究,发现违法青年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明显少于一般青年,并引用了《亲子关系量表》将亲子关系分为四个类型:多关心多管束、少关心多管束、少关心少管束、多关心少管束。
吴念阳,张东昀在2004年采用亲子关系测验(PCRR) 与 SCL-90量表评定了349 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 80%以上的青少年家庭至少存在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强迫症、人际关系不良、焦虑和敌对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高相关,不同类型的不良好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李董平、许路等人在2015年研究了了青少年歧视知觉、亲子依恋在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在家庭经济压力对抑郁的正向预测关系中,歧视知觉起中介作用;(3)家庭经济压力通过歧视知觉对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亲子依恋的调节,相对于亲子依恋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中介效应仅在亲子依恋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显著。endprint
3 以往研究的不足
总体说,国外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研究程度也比较深入。他们在研究内容上不断发展和丰富,从简单描述一般特征,到考察亲子关系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再到亲子关系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已经建构了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系统框架。但是我国的国情与国外有所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不同,所以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也不完全相同。我国的亲子关系研究已初步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研究的重点多为一二线城市地区,三四线郊区或者农村鲜有人研究。研究者应该讲目光投入不同的视角关注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符明弘,李鹏.(2002).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教育建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2),92-95
[2]李董平,许路,鲍振宙,陈武,苏小慧,张微.(2015).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歧视知觉和亲子依恋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342-349
[3]石伟,张进辅,黄希庭.(2004).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1),328-332
[4]石丹理,韩晓燕,李美羚.(2006).青少年对父母亲职及亲子关系质量的认知:香港与上海的比较.社会,26,137-297
[5]吴轲.(1990).劳教男性青少年童年亲子关系的对照研究.应用心理学.3,51-55
[6]王美萍,刘新生.(2002).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山东师范大学报,47(2),99-102
[7]吴念阳,张东昀.(2004).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杂志,4,812-816
[8]Rithie L D.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1,18(4):548-571
[9]White, F A.Relationship of famiy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to adolesent moral thought[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140(1)
[10]Simons, R L,Lin K H.Gordon,L C.socialization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male dating violence:A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8.60(2)
作者簡介
吕娜(1994-),女,汉族,辽宁省,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