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2017-10-17 04:26么澜
卷宗 2017年26期
关键词:西化梁漱溟思潮

摘 要:有人称梁漱溟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一生贯穿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五四时期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在西学日益兴盛的情况下受到反传统思潮的抨击。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影响下,一股现代新儒学涌入中国,他们感受到儒学在现代的日益衰落,希望能把西方哲学思想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下面将从现代新儒学思潮、梁漱溟对西化思潮的批判、现代新儒学的开创、儒学的现代化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字:梁漱溟;中国文化;现代新儒家

1 现代新儒学思潮

现代新儒学发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当时的知识分子有着重要关系。自鸦片战争起,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不可避免的将西学崇高化理想化,作为解决一切的方法。并且和中学进行了对立。特别是一战之后,更是觉得西方的各种制度器物都远远领先于中国。同时,一批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对西方文化的弊端有所发觉,逐步打破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他们独立的思考中国的出路,正确的看待西学和中学,新学和旧学,并且不將二者对立起来,重新的审视中西方文化价值。

于是,从这一批新式的知识分子中涌现出了一些现代新儒家学者。比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等。而梁漱溟正是正是现代新儒家的开端,也就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开端。

2 对西化思潮的批判

在现代思想的舞台上,主要活跃着三大文化思潮,即西化思潮、现代新儒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而且,从五四运动以来这三大思潮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展示出了各自蓬勃的生命力和内在感召性。并且他们之间相互的角力冲突,也代表了三种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力量对比。梁漱溟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首先对西化思潮进行了批判。他首先批判了西化思潮中对中西方文化及其关系的认识。

梁漱溟承认中西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是不同于西化派认为那是“古今之别”,而认为那是“中外差异”。西化派如陈独秀以中西文化表现出的特征认为那是古今之别,侧重表现出了西方文化先进文明和超前,进行全盘西化。而梁漱溟则对其进行批判,他虽然没有远渡重洋,在西方生活,但是他谨慎审视的态度和思维则让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和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当时的国情表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是我们不能拔除自身的一切,重新复制建立西方的模式,一味的追求西方工业文明。

3 现代新儒学的开创

可以很肯定的说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尽管梁漱溟晚年一直坚称自己并不是新儒家,而是新佛家。但是从他的思想构架和主要观点来看,他确实是属于新儒家的。不论是宋明理学还是先秦儒学,抑或是新儒家,他们都有一个内在的统一的思想路线,那就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

具体来说就是:

1.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安危思想之下,用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核心和普世的价值观。

2.将中国社会作为对象,任何问题都是以一个整体去思考和对待。

3.在西方文明和文化面前,并不全盘的反对和抵触,主张“引西学入儒”。将西方文化中国本土化,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并且已中国文化为本,将西方文化为用,补充完善中国的文化以焕发新的活力生机。

4.不反对科学但是反对用科学来完全的测量人来认识人,也就是反对用科学将人肢解认识。

他的新儒学思想更多的个人特色:

1.因为梁漱溟个人的独特经历,早期由佛转儒,所以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很多佛家思想观点,是“宗教气味很浓的人”。

2.更早的推及,他年轻时的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学以致用”和他父亲对他的影响,让他更“喜欢行动而不甘于思考”,所以尽管一直是在学问和政治之间徘徊,但他一直坚持在现实中实践自己的哲学思想。就如同在《中国文化要义》书中所写“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那样。他既是个思想家更是个实践家。

4 儒学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念起源于北欧。指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理念的创始人是帕森斯,他的理念观点是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的消亡。西方思想家如亚当·斯密,大卫·休谟,马克思,恩格斯等也在现代化方面有所建树。中国的“现代化”一词出现在“五四”时期。梁漱溟作为早期活跃的思想家,尤其是盛时适逢新文化时期,对于现代化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他有着更多更实际的思考。

他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当时的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一直落后于西方,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现代却落后挨打,这是为什么?那么中国在当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应该怎样适应现代的需要?这就是梁漱溟所思考的儒学的现代化问题。他对儒学一方面进行了坚守,另一方面则也引入了帕格森的生命哲学,从而构建自己的新儒学哲学体系。对于儒学的现代化,其实梁漱溟更多的是对儒学的复兴,正如他所说的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必须依靠和遵循自己的文化精神才能有效地进行各种改革。中国文化在根源上不同于西方文化。这就是是西方民主制度不能在中国生根的根本所在。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也必须从内发力,向内寻找依靠,也就是从传统儒学出发。

5 结语

现代新儒学融合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的精神,摒弃了旧有的封建思想,这样的新儒学思想适合现代的发展。现代新儒家从文化的精神、物质、制度这三个层面,说明了他们在考察文化的价值时,最看重的还是其精神层面。现代新儒家肯定了物质和制度层面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其重要性,通过理解现代新儒家学者的思想有利于儒学在现代转型。

现代新儒家发展至今,成就了一批大师、巨匠,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著作,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收获颇丰的时期。现代新儒学的出现是未来历史发展的先兆,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也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儒学现代化发展与现代转型是不可避免的,现代新儒家推动儒学在各方面发展,不仅对自我、人生产生深远影响,还能够应用于社会,他们通过中西价值对比、中西对话来谋求儒学的现代发展,也致力于对传统中的精华进行继承、发扬和创新。

我们在对中国文化认识越来越加深的今天,在中国有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时代,通过梁漱溟先生和他们那个时代众多思想家的眼光,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而不是站在大洋此案隔岸观花。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的眼中也就会有一个梁漱溟先生。或许我的修为还不够,思想还很浅薄,但是在我的观点中,梁漱溟先生的印象只是满脸皱纹,白发白髯,一架老旧眼睛架在鼻梁上的“老头”形象。读他的书,读他人读他再作的书,我感觉,他就是个又自恋又自省的老头。当然,他也很理性。他爱着我们的文化,也爱着西方的文化,但是他那么执着的想要中华传统文化的“觉醒”。他不畏惧批斗,不畏惧权威,不畏惧矛头,不畏论敌,不畏惧职责,坚持着,坚守着,肩负着,努力着,或许,所谓的“仁者心怀”大抵也就是如此吧。

参考文献

[1]林治平.白昼提灯——人的失落和人的追寻[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6

[2]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3]朱志明.现代新儒学的走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4]梁漱溟.我生又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M].中国人民大学.2011.1

[5]景海峰,梁业明.梁漱溟评传[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5.

[6]张岩冰.梁漱溟印象[M].学林出版社.1997.12

[7]陈来.梁漱溟选集[C].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8]李山,张重岗,王来宁.现代新儒家传[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

[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P223-226

作者简介

么澜(1993-),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学生,哲学硕士,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哲学一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比较哲学。

猜你喜欢
西化梁漱溟思潮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