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桥”比赛看汉语推广对世界大学生知识能力要求

2017-10-17 17:13侯玉婷
现代交际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主观题汉语考查

侯玉婷

摘要:“汉语桥”以世界大学生为参赛对象的中文比赛类节目,这类官方性活动在汉语推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引导性。本文通过分析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赛题,提出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总结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偏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性的资料。

关键词:汉语桥、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236-02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以世界大学生为参赛对象的中文比赛类节目。2002年首次举办,到2016年已经举办十五届。十五年来,“汉语桥”赛制逐步完善,参赛选手逐年增加,内容丰富多样,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本文通过分析2014年到2016年共17场比赛390道试题。并且根据时事性以及典型性,总结出“汉语桥”比赛的考察偏重,探讨汉语推广过程中对学习汉语的世界大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参赛者更有针对性地准备比赛,也有利于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

一、试题分析

(一)主客较量:客观题比重不断提高

从目前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汉语桥”视频资料来看。2014年之前的十二届比赛,其流程、赛制是选手围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演讲、表演中国才艺、评委打分和观众投票。而且考虑到节目的观赏性。我们所看到的选手表现都是经过多次排演。直到2014年第十三届“汉语桥”出现了选手临场作答的环节,2015年第十四届“汉语桥”便大量引进客观题来考查选手。临场作答和客观题的引入,其实是对选手更加全面而客观的要求。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靠主觀题来选拔人才的片面和独断。同时这也是本文选取第十三届到第十五届的“汉语桥”作为语料来源的原因。

对于“汉语桥”比赛题目数量分析列表如下:

我们将“汉语桥”比赛的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类,划分依据是该题是否由选手独立构思并发表观点。能够独立构思且发表观点的为主观题,反之为客观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客观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主观题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这反映出“汉语桥”作为一场语言类性质的比赛和综艺节目,它对未来世界各地大学生的考查更加客观公正、有理可循。

(二)主观题考查愈加科学严谨

本文挑选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比赛经典主观试题列举如下:

1.2014年汉语桥主观题

(1)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结合自己的中华文化体验发表30秒的演讲。(2)为安化黑茶写广告词。(3)边演边答:瓷器的历史;功夫的精要;中国茶叶知多少;中国二十四节气;茶和咖啡的区别。(4)60秒内:推销现场任何一种物品:说服诸葛亮买手机:介绍自己做主持人的优点:说服祝英台父母将女儿嫁给自己:阐述自己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自己的国家。

2.2015年汉语桥主观题

(1)演讲:《我送给汉语桥的礼物》。(2)作文:《写给锡兰公主的一封信》/《异乡人,你好!》。(3)为北京的宫廷小吃豌豆黄写广告。(4)表演并即兴回答:将胡琴送给自己国家朋友的理由:送外婆双节棍的理由:将中国书籍带回故乡英国的理由;“和”的深层含义;月饼、牡丹、龙凤在中国的寓意,等等。

3.2016年汉语桥主观题

(1)演讲:《我送给汉语桥的礼物》。(2)演讲:《我的中国故事》。(3)演讲:30秒内谈谈你将为世界交流做些什么。

第十三届“汉语桥”比赛综艺性强,这与2014年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特别受大众追捧有很大关系。第十三届“汉语桥”8场复赛中有4场在室外录制。其内容主要是由节目组出具相关任务。比如“按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寻找当地美食”等,然后要求选手完成任务。这其中主要考查选手跟中国人的沟通能力。评委通过视频录像全程关注选手的表现,根据选手交流过程中发音水平、词汇使用以及礼貌原则等给出分数,这个过程中没有硬性化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比赛主观性较强;第十四、十五届“汉语桥”节目比赛试题和试题分配上做出极大改进。这两届“汉语桥”一方面大量引进客观题。另一方面发挥了主观题利用话题考查选手临场应变能力、灵活组织材料、清楚表达观点、深刻剖析问题本质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展现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生的个性。

主观题中演讲与写作必不可少。写作是汉语的综合积累,包括汉字、词汇和基本语法的整体把握,写作水平的高低最能体现语言的功底。而演讲最能凸显参赛者发音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能锻炼选手的舞台表现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打好基础,并且从识字、组词、造句、作文这四个阶段逐层深入;除写作和演讲外,主观题的考查方式大多在即兴作答方面。考查选手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相对写作和演讲而言,即兴作答难度更大。不过选手只要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得出与题目相关而又别出心裁的答案,同样可以得高分。想要做到“合理的语言表达”并不难,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选手都可以将其牵引到自己擅长的方面。所以主观题在考查选手对语言的综合掌握程度方面的确优势明显,但是由于主观性过强,并不能做到对选手的全面检验。于是在近几年的汉语桥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客观题的大量引进。实际上,“汉语桥”节目的比赛性质越来越强,正体现出汉语对外国学生考查越来越系统和科学。这样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外国学生汉语学习。

(三)客观题勇占鳌头、统领半壁江山

在观看视频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后,本文提出更为全面的分类标准。将“汉语桥”比赛390道客观题分为两个大类和九个小类。列表如下:

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观点:

1.第十五届“汉语桥”的题目总数明显增多。但基本类型不变

客观题总量大、涉及面广,教学和学习如果不能抓住内在规律,很容易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舍本逐末。本文将数量庞大的客观题分类处理。其优点是帮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更有针对性。同时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也能够有章可循。endprint

2.各类型题目特点鲜明

汉字类题目在第十四届没有出现,第十五届比赛中出现15道。考查方向主要包括汉字的笔顺,如“凹”“爽”“惯”等;对错别字的识别,如“按部(步)就班”“竞(竞)然”等;以字谜的形式对汉字结构的考查,如“八个小丘”“五个口”等。汉字是历史的载体,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将方块字印在脑海中也是对汉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外国学生能否正确地识词、辨词、用词是其汉语水平的体现,也是其进行正确表达、自然交际的基础。“汉语桥”比赛词汇类题目包括对词语本义或基本义的考查。重点在考查选手对词汇中熟语的掌握程度。比如“歇后语填空:狗咬吕洞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驷指数字几”等。从这些题目来看。选手不仅要把握HSK词汇表中的基本交际词汇。对于极富中国文化气息的熟语也要烂熟于胸。

对于语法的考察比较少。而且集中在“大舅拜托二舅写了封三舅需要在四舅婚礼上致辞感谢五舅借给六舅还欠七舅一千块钱的感谢信。问是谁写的感谢信”这种类型方面。虽然看上去很搞笑,但这种听力题很考验技巧,需要选手将主语和动词配合起来,即需要选手掌握汉语的主谓搭配。语法类的题目需要在平常学习汉语中打好基础,突击练习进步不大。

语音题考查集中在多音字方面。如要求选手正确读出“韩梅梅在宿舍说了一宿有关星宿的常识”“不了了之”等。

文学类题目正如表格所呈现。涉及类别基本围绕神话传说、古诗词、国学经典以及常见的文学知识,涉及范围较广,但是不深。如下表所示:

传统历史类题目考查的是选手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此类题目点睛之处在于答案不是经常能接触到的,需要根据前后文语境和掌握的中国历史知识加以推理和判断。所以此类题目是对选手历史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也要求选手融会贯通地学习中国历史。

中华艺术类题目涉及领域众多,包括中药、中国戏剧、中国古代科技、象棋、围棋、书法、茶艺、中国饮食文化、瓷器、丝绸、武术、十二生肖、国画、二十四节气等。题目多样性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中华艺术在“汉语桥”比赛中不仅表现在客观题上,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华才艺,作为才艺展示。

3.语言知识与文化常识相辅相成。

漢语国际教育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而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的基础。客观题中文化知识的比重高于语言知识。这并不代表文化常识要比语言知识更重要。之所以在“汉语桥”比赛中文化常识占较大比重。一部分原因是参赛选手已经是汉语学习的中高级水平。对于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掌握,能够同中国人正常沟通交流:同时,“汉语桥”要做到高水平的汉语推广,必须在节目中提高中华文化常识出现的频率。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依然要以语言知识为重点,辅之以文化教学。不可舍本逐末。只有在很好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三、结语

2016年第十五届“汉语桥”大赛落下帷幕,其影响又一次掀起世界学习汉语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汉语桥”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性且能够代表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领域。本文通过对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赛题研究。将其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部分提炼出来,从中总结出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偏向。试图得到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启示,能够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一些素材和参考。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观题汉语考查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