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爵士小号的本土化发展与应用思考

2017-10-17 12:23张赵钢邓思杭
卷宗 2017年26期
关键词:爵士乐

张赵钢+邓思杭

摘 要:爵士小号从进入到中国之后,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较多推广、普及和应用,逐步成为现当代小号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囿于现实的种种情况,爵士小号的发展和应用仍然面临着许多桎梏。未来爵士小号在中国应当如何前行、对于小号音乐体系的拓展又应当如何开展、又在演奏和教学中应当如何应用,这都是小号演奏者与教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爵士乐;小号演奏;小号教学;体系拓展

基金项目:2017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创意乐器产业”——中国管乐器的数学化定制、教学与文化体验项目》(201710654001)

1 概述:爵士小号在中国的缘起与发展

上20世纪30年代左右,随着爵士乐传入,大批外国乐手开始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迅速建立起多支爵士乐队,小号作为当时的乐队的主旋律声部也得到了较多使用,成为爵士乐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乐器。“本世纪三十年代……建立了锯源音乐传习所,传习所设有专门的管弦乐和爵士乐……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之后,中国爵士乐第一批乐师就此诞生。”当时中国较为发达的娱乐业为爵士乐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酒吧、舞厅等大批娱乐场所对爵士乐的应用需求也直接促使了爵士小号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但是,小号在整个爵士乐的演出形式中大多属于伴奏声部,其独奏部分相对较少,在平时的演奏或者教学活动多为从属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爵士乐大多数情况下被归为较为小众的流行音乐范畴之中,并不被高等教育等阶层所完全接受,这就导致爵士小号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显得非常缓慢,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在中国除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有少数的外国乐手在演奏爵士小号之外,其他大多数地区几乎都很少见到这样的演奏,也很少有高等院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在专业领域方面,古典小号在中国的演奏水平与教育水平教育突飞猛进,社会普及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爵士小号在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中仍然基本没有太多涉猎。这些因素都导致爵士小号在中国的发展较为滞后。

近几年,随着国内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受到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大众审美的提高、很多“海归”演奏家等多方面的影响,爵士小号的发展又重新获得了生机,也为小号音乐的体系拓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条件。专业爵士音乐学校及专业的创办、爵士音乐节的举办、多元音乐教育的开展、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因素让更多的小号演奏者开始重新认识与学习爵士小号,也让更多的大众接触到了这种新颖而又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演奏风格。可以预见,爵士小号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和机遇,但不可否认,其未来仍会面对着诸多现实问题。

2 困境:发展与应用中的挑战

无疑,爵士小号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目前并不乐观,正因为如此,其专业体系的拓展与完善需要从更多的的方面来看待,必须要结合大众与时代的审美性与艺术认知程度等多方面去看,才能真正发现并解决爵士小号在我国小号专业体系中发展的问题。

首先,爵士小号的市场的需求度低,这直接就限制了爵士小号在中国的普及和现实应用,也制约了其体系的拓展。虽然爵士乐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主流音乐,其影响范围已然十分广泛,但由于国内大众普遍的音乐审美性的限制、音乐产业不规则发展的限制,导致较为小众的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相对缓慢,尤其是以纯乐器来演奏的爵士乐的音乐形式,基本上不会被大部分听众所欣赏与接受。正因为缺少听众与市场,所以纯器乐的爵士乐队基本上不会以音乐会或者演奏会的形式来进行演出。另一方面,爵士乐队虽然可以作为现场音乐进行演出,但由于演奏者太少而导致成本过于太高,这使大部分商家不会选择爵士乐队进行演奏,这也极大制约了爵士乐的艺术发挥空间。市场的需求度过低直接限制了演奏者的演奏积极性,更加限制了纯器乐爵士乐队的发展。所以,爵士小号在中国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形式依然较为严峻,受到各种问题的限制与牵制导致了发展的迟缓。

其次,拓展爵士小号专业方面的知识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也是必须要做的,但这只是浅尝辄止的宣传,而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问题。总的来看,爵士小号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现代的演奏风格,对于中国普通大众来说就显得更加陌生了,所以薄弱的受众基础与演奏者的基数较低直接导致了爵士小号的推广与传播受阻。要知道,大众对于爵士小号的认识不足是目前最直觀的一个问题,因为小号在社会中的普及率比起钢琴、小提琴、二胡等其他热门乐器来说并不一定被人熟知和接受,演奏小号与欣赏小号的人数较少。另一方面,大众对于爵士小号的艺术鉴赏能力尚未培养起来、听众缺少爵士方面的艺术知识,面对着陌生的爵士小号,他们更乐意接触古典小号或者其他流行风格。此外,当前在我国小号的教育与演奏专业领域中基本上都是以古典小号的教学与演奏为主,国内目前专业的音乐学院基本上没有开设爵士小号这一专业,大部分演奏者对爵士乐的了解相当匮乏,大部分国内的古典小号演奏者认为爵士小号的学习没有太多价值,也没有尝试或者练习的兴趣;就算有演奏者想要研习,但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学习渠道。

若想让爵士小号的专业体系得到拓展、使其发展与应用得到更多空间,就应当积极面对现实里所存在的挑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在下文中将会就此进行简要阐释。

3 思考:本土化的发展与应用

既然提出了上述问题,那么面对着爵士小号在中国的发展未来情况,相应的处理对策应当是发现其中的机遇,扬长弃短,在本土化的应用和相应的体系拓展才能更具现实意义。

首先,应当结合目前中国大众与时代审美性,打破文化认同的隔阂,让更多人认知与了解到爵士小号。爵士乐虽然来自于西方,但在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文化的未来转型时期仍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正如爵士乐多元化的发展一样,由爵士乐融合不同的文化所衍生出的多种形式音乐风格都保持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所以当这种具有强烈美国文化与精神的音乐形式传入中国时,由于背景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发展与应用总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基于这样的情况,大众对爵士乐应该也要有一种清晰的概念,需要他们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去了解和认识它——就如同我们知道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必须保持一种严肃安静的状态、在欣赏摇滚音乐时会跟着摇头呐喊一样,大众的审美、媒体的引导与音乐风向的导向都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积极的引导过程中让大众能慢慢的接受与理解这种音乐风格、爵士小号的艺术特性,让他们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不再因为鉴赏能力和技能的限制而感到茫然无措,这样才能使爵士小号被中国的大众所接受。当然,从专业小号演奏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需要去更加深入理解与认识这种音乐风格,这样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发展与传播爵士小号,也不会因为人才的缺失导致那些问题的出现。总的来看,在爵士小号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传播与学习都是相互促进的,如果缺失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失败,所以,爵士小号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协调平衡好二者的关系,这样才能对爵士小号的体系拓展发挥积极的作用。endprint

此外,在艺术思想上追求“求同存异”,让爵士小号的发展适应不同的受众群体,亦可适当地去尝试与中国音乐文化融合、创新,使其更加符合中国时代审美和大众审美,且在本土化的进程当中逐渐丰富起爵士小号的美学意象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其专业体系。在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新兴的音乐形式肯定会不断的涌现,也会有很多音乐不断交融、变异、消失、诞生。当有外来文化与其他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譬如爵士小号为代表的爵士乐——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里,需要做到的应该不是去排斥、疏远,而是从中发现其中的精华、文化内涵、艺术技巧等有用的东西并加以活态利用,甚至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状态与文化内涵加以创造,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本土化风格的体系,做到“学其形、表己意”。在小号专业体系的拓展过程中,国内大多数演奏者如会觉得演奏古典就应该不去触碰其他风格的音乐,认为如果演奏了其他风格的音乐以后会影响自己演奏古典的状态与技巧。诚然,古典音乐在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当中自然有他独有的优势与文化底蕴,但古典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不断的吸纳不同的音乐风格而形成的一个庞大体系,所以,爵士乐在未来也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融合变化的过程。基于大数据所反映的现实情况而言,目前在欧美地区很多小号演奏家、教育家和理论研究学者在研究、教学和表演古典风格的小号音乐作品的同时,也会去接触其他许多包括爵士乐等更多元化的其他风格音乐,以此来探索这种乐器的艺术表现空间,丰富其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内涵。而从教育上来说,以爵士小号为代表的爵士乐教育在目前逐渐成为欧美日韩较为推崇的一种音乐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很好地培养起学生创新精神,也可以培养其对于音乐的多重乐感、即兴表达能力、艺术思考能力——这些都是爵士小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本土化应用的优秀实操案例。

当然要注意的是,任何外来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都应该是借鉴参考和融合,爵士小号也是如此——在融入中国小号专业体系时也不能揠苗助长、舍本逐末,不应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模仿(比如只是学习华丽的即兴技巧而摒弃了爵士的即兴精神,亦或是拼凑各种中国文化符号哗众取宠)而忘记发展和应用的本源。所有的研习者应该在了解它以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权衡、取舍,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拓展与完善中国小号专业体系,去思考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发挥爵士小号的多维度现实作用。

4 结语

大众、时代审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会受到专业体系发展的影响,二者间形成的那种相互影响与发展的关系,同样也构建起了属于两者的文化价值观念与艺术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与进步。无论是爵士小号的发展或是应用,亦或是在相应专业体系中的拓展,这都需要所有小号演奏者、教育者、理论研究学者与所有受众的共同努力。总而言之,爵士小号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目前仍然需要一定培育土壤和时间去得到更多磨练,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爵士小号也在慢慢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意义,逐渐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充了传统小号的专业体系——这也是正是中国所有小号的研习者目前所需要去完成的目标,也是未来中国小号演奏与教育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威廉 A.哈维兰、哈拉尔德 E.L.普林斯、邦尼·麦克布莱德、达纳·沃尔拉斯:《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陈相超、冯然等译[M].北京:机械出版社,第13版,2014

[2]钱彤:《爵士乐发展在中国——都市文化与爵士本土化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3]袁楠楠:《简述小号的历史与种类》[D].中央音乐学院,2011

[4]汪國宝:《中国爵士乐摇篮》[N].武汉晚报,1994-4-16

[5]谢岳:《亚美尼亚之魂在歌唱——关于阿鲁秋年bA大调小号协奏曲的分析研究》[J]. 四川戏剧,2013(02)

[6]谢岳:《关于铜管乐重奏的几个问题》[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8(04)

[7]王胜先:《爵士乐发展漫谈》[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作者简介

张赵钢,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洋管乐(小号)、音乐教育。

邓思杭,苗族,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教师,艺术学理论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民俗学、乐器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爵士乐
越界·互换·融合——中国化爵士乐的生成路线与认同政治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爵士乐在闽南地区的发展
萨克斯在爵士音乐发展中的历程研究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萨克斯管在爵士乐中演奏风格的探讨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爵士乐》中的“创伤重演”和“创伤消解”
爵士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