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若溪 何妍 胡为一 胡旭儒 陈雪琳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断延长,本文通过探讨当代大学生课余活动安排情况,采用实地走访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为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大学生教学质量,丰富大学生课余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指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課余活动 时间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140-03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实力提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大学阶段更是成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有了明显增多,很多大学生开始变得无所适从。虽然能够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各类活动在不断增加,有些大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提升社会阅历,或是参加公益、旅游、读书会等活动,丰富精神世界,但更多的人在课余时间很少参与活动,荒废了时间。怎样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时间最优化成为了一道难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情况。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因素。并为大学生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及方案
(一)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分为线上线下两个方向。线上调查对象为整个成都市部分大学生;线下以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西南民族大学共五所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工具
在调查着手之前采用文献分析、数据资料收集等形式,对大学生目前课余时间利用的背景做梳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群体庞大。成都市高校达50多所,高校学生数量庞大。二是在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意愿强烈。“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迫切地想要尽早认识和接触社会:有意愿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以促进自身发展。三是大学生课余时间闲置和能力锻炼的欠缺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上述的背景,我们对成都市大学生进行了实地的调研。
2.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辅助地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分为两个模块:线上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对成都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线下问卷,主要是以实地走访的形式向西财、川大、西南石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西南民大五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在五所学校的同学中随机选取了10位同学进行了访谈。
通过向成都市大学生发送问卷星上的线上问卷和线下五所高校纸质问卷的当场收回,共回收35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28份,资料有效度为92%。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形成了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及活动需求的分析报告。
(三)统计学处理
对于问卷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了数据的转换、数据录入,同时对无效数据进行清理。根据统计软件的分析制作统计图及统计表,对统计资料进行单变量分析及对比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总体现状
在本次参与调查的328位同学中。男生人数117人占比35.7%,女生人数211人占比64.3%。
如图1所示。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周末空闲时间在五小时以上的占到65.83%,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周末课余时间充足,自由支配时间多。
如图2所示,被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丰富多彩,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充实自己。占到总数的25.3%。其次,在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满意度的调查中,结果显示:有17.7%的学生认为时间安排合理,有63%的学生认为安排基本合理但有待改善,有19.3%的人认为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基本持满意的态度。
2.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表1的结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主要分布在三大模块:学习、兼职和社团活动以及文体类活动。对于每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看法,有48.2%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应该合理分配。在学习方面应该花些时间,但不必占据所有的课余时间。对于参与兼职或者社团活动模块。有56.4%的学生认为,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可以积累经验,可以锻炼自己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参与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学业。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应该提倡。对于文体类活动,每个人都有参与,每周的锻炼时间主要集中在1-4小时。占到全部人数的34.1%。
3.大学生获得活动渠道
由图3所示,在大学生获得活动信息渠道的方式中,有80%来自于朋友推荐。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乐于的活动大多为身边朋友的推荐。并不注重其他获取方式。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学生集中参加校内的活动,而很少有校际间的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
(二)对比研究
1.对课余生活的期望和实际行动的对比
(1)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期望:由表1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期望课余时间也可以用来学习:48.2%的学生认为应该多花时间在学习上,但不必占用过多时间;而一半的学生都会希望课余时间能用于兼职,56.4%的学生认为兼职可积累经验,锻炼自己,应大力提倡,29.3%的学生认为不影响学业就应该提倡,其余的学生认为浪费时间和精力;至于期望利用多少的课余时间来参加文体活动,学生对这个时间的把握表现得较为理性。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到较好的安排课余生活能够使自己受益的。
(2)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实际行动:由图2可知:学生实际花在兼职和参加社团活动上的时间少。只有25.3%的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学习;10.7%的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来兼职;11.3%的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社团活动。综上,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对课余时间及活动安排能够有较好的期望。但并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安排课余时间,自制力较差。endprint
2,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的对比
由表2可知:大一学生主要课余活动为社团活动。占比68.42%,其余项目占比较小;大二学生课余除学习外,社团活动、占比高;大三学生除学习外,兼职人数占比最高;大四学生除学习外文体类占40%,其余项目占比皆小于20%。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课余时间分配不同。大一、大二学生课余活动内容一样较广泛,大三、大四的学生课余时间除学习外,其他活动占比都比较小。由表2可知:25.3%的人课余时间主要是在学习:11.9%的人用于文体类活动:11.3%的人用于社团活动:10.7%的学生用于兼职。在其余活动时间占比都相对较低的情况下,15.5%的学生则是在做其他事情。综上,大部分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期望与实际行动存在矛盾。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探究
(一)存在的问题
1.不会合理规划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充分,平均课余时间有4个多小时,课余时间4小时以上的占48.33%。但43.48%的学生认为他们无所事事。而34.78%的学生认为他们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这说明成都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并没有做过明确的大学规划。
2.缺乏自制力
作为身心趋于成熟的大学生,如何选择课余活动是其自身的事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高校大学生能够理性地对课余活动作出合理的判断,知道什么活动对自己有益,但由课余生活的期望和实际行动的对比分析可见。缺乏自律自控能力的同学大量存在。这表明大学生缺乏行动自制力,行为缺乏自主性。
3.活动信息匮乏
成都高校大学生在课余活动的选择上盲目被动。由活动信息来源调查分析图可知。占比为80%的高校大学生活动信息来源于同学推荐。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互推信息交流有限。致使学生无法能动地对活动进行选择。从而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二)成因分析
主观来看,大学生刚进入校园,自我感觉放松并且对一切事物充满新鲜感,对所有未参加过的事物都跃跃欲试,形成参加的活动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的现象。客观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外界缺乏联系,仅局限于参加校内活动。第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严重。彼此间相互影响。致使学生无法通过参加自己真正感兴趣或对自己有益的活动来提升自我。第三,学校缺乏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分配方面的引导。以及进入社会的引导。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明确大学目标
大学的环境相对比较宽松,给了大学生充足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时间。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宽松”,使大量大学生无法短期适应。甚至难以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面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时间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应由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共同解决。大学生对时间规划不力,根源是自身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目标。在学校方面。高校应当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做到明确规划;就社会而言,应该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现自身的不足,确立人生的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逐步学会规划和管理自身的时间,从德智体美多方面充实自己。
(二)制定合理时间规定,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大学学习的目标是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但自由开放的大学生活却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理想很远大,但实际行动却跟不上,疏于心中理想的实现。大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应该提升自我约束的能力。大学生应主动制订时间计划,對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尽可能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应该严格执行计划,同学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建设社交网络,扩大交流圈
大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而重要的时期。大学生除了学习,也应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充盈自己的身心。但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却面临活动信息匮乏的问题,这就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来解决。首先就个人而言,应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不要仅限于班级,应多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学会利用网络来收集有效的活动信息。同时分辨好信息真实性;第二对学校而言,应积极利用学生活动中心的职能,组织或向学生推荐公益、文体活动;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应提高对大学生的接纳程度,增强学生社会活动的参与度。
五、结语
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富强兴盛之本。当代大学生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本文基于成都高校大学生课余活动安排的实地调研,从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长短、课余活动类型、课余时间的分配情况、获取活动的渠道、不同年级课余活动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存在着时间规划不合理、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活动信息匮乏等问题。为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丰富大学生课余活动,一方面应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应制定合理时间规定,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除此之外,高校和社会应着力建设社交网络,促使大学生扩大交流圈。使当代大学生丰富自身课余生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