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萍
小学生怕写作文,这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难以攻克的一道壁垒,很多语文老师不敢或不愿去打破这一堡垒而另辟蹊径,大多数仍在沿袭“模仿写作”式教学模式,至今命题作文仍然在充斥着大部分语文课堂。
为此,要打破“作文就是写不少于多少字的文章”的狭隘观念,将激发兴趣、触发思维的引导性写作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用“活的”写作教学来改变当前的作文教学或许可使当前作文教学增添一抹新绿。
一、细致观察,用心去思考
常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的作文苍白空洞,却很少见到他们谈论怎样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溪水无源怎能活?“目中无物”又怎能言之有物?小学阶段几乎都贯穿了“观察作文”,又是什么原因使小学生逐渐失去了观察的意识呢?这恐怕和老师的指导有关,即老师片面地要求独立作文,而学生无内容可写,于是造成了片面模仿无创作新意。
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重在观察,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写鲜活生动的自然物体或内心感受。还特别提醒他们写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每周进行抽查,对写得好的在班上进行点评,给予口头表扬。一学期坚持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了很大进步,基本上能够用较通顺的语言表述一件事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有了细致的观察和感悟,即便再写亲情文章学生也会产生不少个性化的语言,如习作《教师节的礼物》《可爱的家乡》等喜人的佳作便自然地产生了。
二、大胆想象,发掘现实生活
总是听到一些同行抱怨:真是没辙,学生一点想法都没有!“没有想法,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样的作文如同行尸走肉,读起来枯燥无味,如同爵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激发学生主动去想的举措。我在阅读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即要求学生就插图大意写一到几句话,结果学生都很活跃。我让他们就直接写在插图上,并在同桌间交流。
在想象作文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想”的作业,如“二十年后的学校”等,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我事先向学生提供了十多年前学校的老照片,这个课题引发了学生许多大胆的设想,如漂亮的体育场、温馨的宿舍、自动化的卫生系统、绿草如茵的绿化带……这些构想不一定都精彩,但学生的思维都很积极、活跃。
三、樹立信心,体现自我意识
自我主体意识的严重缺失,是当前高年级学生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写作内容空洞、写作语言乏善可陈,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怎样说,只是机械地按照某些要求去写或仿写,或无中生有不着边际。作为教师,可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写。
教师还要树立“朽木也可雕”的教学理念,切不可“破罐子破摔”。我常常列举“莫言”“沈从文”等名作家的创作之路以及他们的成功理念,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是什么艰难之事,树立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叶圣陶在《写作漫谈》中强调:写作是“行”的事情,不是知的事情,要动脑、才会走;要举手、才会取;要执笔、才会写作。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探寻“活的”作文教学,还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摸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