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摘要】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即文本能够 “教什么”和“可以用什么内容来教”,从而使学生获得规范的语言运用规则,提升语言素养和思维能力。在研读文本,发掘并确立文本的教学价值时,重点立足于哪些方面,本文试就此作一个探讨。
【关键词】文本;价值确立;语文教学
现行的小语教材,大多是文选型教材,课文是选来的文章或是文学作品。作家的文章与作品一旦成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自然就被附加上教学的价值意义,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即文本能够 “教什么”和“可以用什么内容来教”,从而使学生获得规范的语言运用规则,提升语言素养和思维能力。那么,在研读文本,发掘并确立文本的教学价值时,我们应注意哪些要点?本文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与广大同行共同商议。
一、文本教学价值的主旨指向
文本主旨,是文章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文章的中心、立意,这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紧扣文本主旨展开教学进程,让课堂紧紧围绕教学的核心,方能做到提领而顿,纲举目张,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这提醒我们,彰显文本教学价值,需要紧扣文本的主旨指向,切不可偏离主旨,让教学与文本核心背道而驰。不妨来看一则案例。
一位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文,整节课是这样展开的。课始,老师引导学生来找一找,文中王冕是在哪些地方读书的。学生进行交流,相机进行语句的练读,感受环境的美。接着,引导学生把视线聚焦在课文第五自然段,对七泖湖景色描写的语句上,通过练朗读,想画面,品写法,仿片段,以课文环境描写为重点,从感悟语句到理解写法再到方法迁移,紧紧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展开相关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但是,这样的做法最大的问题是将本课的教学价值落在环境的描写上,而忽略对情节,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这是对本文主旨把握的失当。王冕是《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被作者吴敬梓称为“儒林楷模”,所以,通过课文认识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格,是这一课的主旨所在。在本课教学中,要彰显文本教学价值,应在感受课文的情节,品析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同时,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落实语用教学的展开,这既是贴近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也是紧扣课文的主旨和核心意蕴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篇文本的教学价值。在教学时,我们要紧扣文本主旨进行语言实践,从而真正发挥出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
二、文本教学价值的共性思考
对于文本教学价值的确立与选择,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指出,可以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是否为“这个”文本所特有,是否具备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是否有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等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判断。这段话其实阐明文本价值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教学时,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文本奇特、个性的价值,一味地追求新奇或出人意料,而忽略文本价值的共性,即是“这个”文本所特有,又具有统领和迁移的共性价值。
《狼和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一课所要揭示的主题是什么?有老师读出:(1)人不能只根据个人的喜恶来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2)好事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坏事也不一定就是坏事,不要被表面所迷惑;(3)灾难的发生,往往源自不正确的行为;(4)过多地扩张,只会带来一时的繁荣,更多的是永久的衰落。显然,这是这一篇课文的个性价值所在。但作为这一篇课文的文本教学价值,还是应回到生态平衡这一具有共性认识的主题之上。这其实在这一课最后一段已经清晰地揭示出来:“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确立这一文本教学价值的共性认识,在进行文本学习时,方能紧紧抓住文本内容前后的对比描写,通过想象、朗读、句式表达和情境体验,在语用实践的过程之中强化对文本价值的深入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也为课外相同类型的拓展阅读提供知识准备。
三、文本教学价值的重点突破
诚然,文本教学价值有时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随着对教材的充分研读,一篇文本可能的教学价值有多个方面,而且这里的每一个方面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教學中讲求面面俱到,只会让课堂容量形成不合理的膨胀,而学生的学习只会蜻蜓点水,必然影响教学效益。因而,四面出击,不如确立文本教学价值的一两项重点予以突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位老师在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引导学生共同研讨这样的内容:文中“三瞒”“三打”“三责”分别是什么;“三瞒”中看出白骨精有什么样的心思;课文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有哪些;“三打”情节有何相同之处;这一篇课文运用反复叙事的方法,像这样叙事的方面内容还有哪些例子;《西游记》降魔故事结构有怎样的密码等。很显然,这里的内容有文本内容理解层面,有小说情节推进层面,有人物形象认识层面,有小说表达特色层面,可以说,每一个层面都包含有这一课的文本教学价值,但将这么多的层面全集中在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希望一节课能够让学生掌握所有的要点。面面俱到的结果,也许只会是一面也不到。老师在文本教学价值的确立上没有做“减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低下。考虑环节的疏密得当和内容的虚实相生,考虑学生真实的学习理解和接受能力,突出文本教学价值的重点,让课堂“空”一点,实现教学的一课一得,才会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四、文本教学价值的学情意义
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建立在对于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学情?上海师范大学陈隆升博士认为其主要包括学生在从事课堂学习时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三大要素。学情是确立文本教学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遵循学情,让教学立足在识别并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才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才能让文本教学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故事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没有理解上的难点,一位老师教学时,以学生学情的真实起点,跳出对三则故事内容的详细分析,对三则故事内容一带而过,而是抛出“课文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三件事?” “作者又是怎样用三件事来说理的?”这两个问题展开重点讨论,问题一指向于课文如何选择典型事例;问题二指向于课文说理时的具体方法。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聚焦了这一课说理文的文本教学价值,并且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是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真实的起点上向纵深处出发的“真”问题。这样,既发掘并彰显了这一篇说理文的文本教学价值,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基础,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文本教学价值的有效确立,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促进课堂有效性的关键,这值得我们在今后教学中继续加以研究,并不断丰富认识,形成更有意义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