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鸿玲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发展的和谐,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推动发展的动力,而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与理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078-01
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观念的提出,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看法。针对两者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二者的平衡发展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既不能忽视发展求和谐,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忽视社会的和谐。因此,二者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
正如字面意思而言,科学发展观注重的是发展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全面性,就是要综合均衡地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缺一不可;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的是发展的时间问题,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忽略发展的长远性,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资源的可持续性。
(二)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是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各个职业的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保证人的生活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环境,二者要和谐相处。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不能忽略人们的幸福指数。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忽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愿望。科学发展观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减少了不和谐因素,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相辅相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服务于大众,让人民群眾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长远的利益。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以人为中心,最终服务于人。因此,在依靠人进行发展建设的同时,最终的受益人也是人民群众。
三、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现阶段我国的发展强调的是能源的可再生或是持续利用,降低消耗。例如,我们所说的风能,利用风能发明的热水器、发电机等,都满足了资源的再生。因此,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将资源的再生作为发展的重点。实现科学发展观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发展中求生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思想。
四、推进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做到社会公平
社会上的很多不和谐因素都是因为不公平引起的,城乡差距大,社会分配不均,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很好的宏观调控,尽量减轻社会上贫富差距大的现象。现在很多乡村人口都选择到城镇进行就业。但是在工作待遇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医疗、卫生、上学等相关问题会使其心态受到影响。因此,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1.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相应的社会矛盾。因此,当矛盾出现时,一定要及时解决,减少激化矛盾的可能性,保持社会稳定。对待任何社会问题,都要以合情合法的手段进行解决。
2.政府要提高执政能力
正所谓执政为民。政府执法的受益人就是人民群众。因此一定要加强执政能力。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科学、民主执政,严禁采用强效的执行手段或与群众发生正面的冲突。执法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与群众处理好关系,满足群众的根本需求。
五、结语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是新时期提出的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的重要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推动发展。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矛盾,要时时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降低社会矛盾,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和以人为本原则。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要做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正确处理了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创造更大的价值,服务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