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

2017-10-17 19:27陈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线描传承

陈伟

摘 要:线描,是一种简洁直观的视觉艺术语言,它没有时间空间之分,随着历史的变迁,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然而线描,作为一种古老传统的艺术样式,源远流长。比如古罗马建筑上的绘画与浮雕,两河流域古老的线刻,古印度的宗教壁画,古埃及以及古希腊的雕塑等等,线描艺术无处不在,很早就开始传承。然而,只有在中国,无论是宫廷院体画师,还是文人雅士,民间画匠,都坚持用“线”作为绘画中必不可少的根基,推崇笔墨、骨法的运用,使绘画造型变化多样。后来,在技法上总结了一套概括为“十八描”的线描技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把线描艺术的魅力发扬到极致。

关键词:线描;传承;十八描

一、中国画线的起源

无论是中国原始时期的彩陶上的绘画,还是岩画、壁画,还是在近代发现的《阿尔塔米拉石窟壁画》《拉斯科洞窟壁画》,线条无疑都是最直接,最单纯的造型表现手法。后来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国家将逐步弱化线在绘画中的作用,重视光与色的强调,越来越多地向现实发展,而东方国家则选择了线作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并加深理解。在西方绘画,素描是其他一切的基础,线始终是服从于块面,而中国画,线条直接是最主要的角色。

追溯中国画的线,可以从我们国家的甲骨文、象形文字中找到根据,那些象形文字,其实就是对线的直接理解。通过无数代艺术家的探索和代代相传,线条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繁多,从原来的单线勾勒,到后来的“十八描”,以及后来以书入画的形式,让多元化的线条逐渐形成具有一股强烈的“中国风”绘画形式。

二、中国画线的分类及功能

(一)线的分类

一说起中国画线的分类,从宋代开始,就画法繁多,比如“画圣”吴道子,他创造了一种被称作“莼菜条”式的描法,用来体现画中人物的穿着佩戴,有“吴带当风”之称,意思就是说他所画的人物有一种长袖飘飘,迎风舞动的姿态感觉,形象而又生动。而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那些铁线描、竹叶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等“十八描”,则正是艺术家们对线条深刻认识的一种归纳和总结,不过“十八描”也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画用线的方法,它只是许许多多形式的线描中经常用到的一些方法而已。

而就线条本身而言,表现形式就丰富多样,所以中国画的线也早就超出了“十八描”总结的范围,十八描是先人们经过不断的研究而得到的,值得后人以此为榜样,学习借鉴,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艺术也在多变的,而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也都在追寻探索出一种具有新的气息的线条样式。中国画的线条,讲究刚与柔的并用,强与弱的转换,虚与实的层次,浓与淡的区分,动与静的变化等等,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二)线的功能

自从第一个以线为造型的物象出现,线就已经开始背负起造型的功能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早期,生产工具落后的社会,先民们的绘画,与其说是绘画,不如说是在生产劳作中,就开始利用线条文案刻画于各种器物上了,似乎还带有一丝对神灵的祈祷之意。所以在中国很久很久以前,线条就已经是最主要的造型语言了,一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像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青海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的图案都是用线表示的。图腾是象征性的装饰图案和图像,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可以说,从彩陶表面上的图形、纹案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绘画最早的造型语言,那就是线条。

而论述线在中国画中所起的作用,最早的是南朝时期的画家谢赫,他提出“骨法用笔”,是说线条不但要能体现物体的结构、质感,还应当体现技法之外的东西,比如画家的思想、气质、情操等等。

三、中国画线的发展

(一)线条的初级阶段

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都同时选择运用线条,作为表现物象的主要手段,中国的象形文字、彩陶绘画可以证明。在战国之前,线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划”和“刻”,还不存在“写”和“画”的概念,当时的人们比较注重对客观物象的模仿,还没有开始对线条技法的探索,这一发展时期,是线条萌芽基础阶段。

后来,毛笔的使用让线条有了质的跨越。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整齐有力的线条,可以看出线的勾描已开始成熟,随着厚度、色调、虚实的变化,线条的内涵开始丰富,线条的风格也开始体现出流畅、挺拔、自由和随心所欲,开始追求力的效果等等。

(二)线条的发展阶段

随着书写的增加,线条的变化也越发繁多。顾恺之时期,中国画线,摆脱单纯的早期阶段,并有发展,上升到深刻的描绘阶段,金代的线条表现更加丰富细腻,到了唐代,人物画的线条追求韵味,强调笔“势”,在当时,“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几乎人人皆知,也是线条质感、动感充分的体现,这些线条笔势繁多,但各种类型的线条依旧还统一在有一定严谨的法则里,组成了生动完美的画面,充满魅力。

(三)线条的成熟阶段

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粗”和“细”两支派系。北宋的画家李公麟,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把方折挺劲的线描进行结合,使原来的单线画变的更加丰富。而有很多反映山水画作品,如荆浩的《匡庐图》,他让传统的勾线染色渐渐演变成一种“皴法”,利用笔墨,不再刻意追求绘画对象的形态形状,用书法一样的手法变成一种“写”的创作方式来描绘心中的蓝图,找到了区别于以往风格的新突破。到了元代,人们画画注重心灵的表现,用笔风流倜傥,潇洒飘逸,将笔墨的运用化推到极致,造型的手法越来越符号化,笔墨的展现更加崇尚“意”,在文人画中,线条的运用得到进一步的成熟。

到了明清,线条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阶段。石涛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指出用笔不仅要自由,其实也是有法则的,两者是相互统一的,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等艺术家,都是杰出者,他们在网上使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其实,所谓“不能”,正是对“法”的娴熟理解。

四、盛唐“画圣”的线之美

吴道子,盛唐时期画家,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他不仅是盛唐道释画的代表,也是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造型手段是全面的,无论是画人物,佛像,鬼神,禽兽,还是山水,桥梁,台殿,草木,都能体现其对线的研究。

说到吴道子的线条功力,也与他书习张旭有一定的关系,尽管他后来弃书学画,但是早年学习的草书笔意对他绘画的线条依旧还是有所影响的。《历代名画记》里,称他“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中年后的线条“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圜润折算,方圆凹凸。”(《画史》)所谓的莼菜条,就是说线条变化精细就像莼菜条一样。而吴道子的晚年,绘画风格主要继承了张僧繇,“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线条自由奔放,粗细自如,得心应手,已经完全摆脱了早期的风格,告别了“密体”吐丝描,在张僧繇的基础上,这种“疏体”画风格日渐成熟。

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线条的演变错综复杂,如果不改革创新,就无法向前发展,那些变化是丰富的。水墨线条都是画家抒情写意的工具,是精神气质的载体,正是这些魅力无穷的线条,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廖晓晴.线条里的神韵[M].辽海出版社,1998.

[2]阮榮春.中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3]任道斌.丹青趣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线描传承
小学美术中线描教学的策略
我画我心
王瑜琦?马睿怡?陈若兮等
线描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