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星”向阳生长

2017-10-17 14:43徐曼曼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新星北京市计划

徐曼曼

“科技新星”正在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源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85后博士刘译璟毕业后加入一家大数据创业公司百分点科技,如今,他已经扛起了技术“大梁”,成为这家公司的技术副总裁。

张晋,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的副主任医师,不到40岁的他已经成为科室的“中流砥柱”:每年平均下来要做1200台手术,这样的生活他已经持续过了五年,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假期。

同样在35岁前,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刘荣辉、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曹擎宇等人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打拼出一片天地。

这些把青春的力量绽放在科研事业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注脚——北京市“科技新星”。

“科技新星”是很多科研人员梦想起航的地方。1993年,北京市批准设立“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由市科委组织实施,重点培育和资助35岁以下、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员。二十多年来,入选科技新星计划的2000多名科技人才,正成为首都各行各业的骨干。

而站在北京加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科技新星”们也正在为北京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一大批科技创新生力军的诞生,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让创新力量充分迸发;更多千里马的竞相奔腾,打造出一个创新人才高地,为北京擘画出蔚为壮观的新地标。

科技创新生力军

“青年科技人才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未来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当前,还将决定未来科技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不仅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也是地方加强科技创新建设水平的现实要求。

对未来应用和技术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是“新生代”科研人员的突出特征。比如“大数据”、“用户画像”、“人工智能”这些带有未来科技气息的IT词汇,就是刘译璟的主要研究方向。

刘译璟加入百分点公司,正是看中了这家公司对大数据和个性化方向的未来趋势判断。这一选择也成就了他的今天,6年时间里,他带领核心研发团队完成了公司的推荐引擎、分析引擎、企业级大数据操作系统等一系列核心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还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大数据用户画像的形式化解释和相关数学理论。

也是这6年时间里,刘译璟完成了从“科技新人”到“科技新贵”的飞跃,也成为北京市2015年的“科技新星”。

刘译璟说,201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他的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企业级用户管理和洞察平台”当时得到了专家“一致通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对他是莫大的认可,激励着他在大数据技术和理论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新星”的下一站

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既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激发创造活力,也对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新星的培养同样如此,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离不开政策支持、制度优化和管理创新。

许强介绍,今年3月,最新修订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实施,瞄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化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科技新星计划”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选拔、培养、服务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

张晋(右二)在意大利做访问学者期间在意大利Rizzoli医院进行髋关节镜手术演示这是Rizzoli医院成立150年以来第一次有中国医生主刀做手术。

在人才选拔方面,“新星计划”明确规定了申报人的年龄限制和资格条件,将支持重点放在科研一线岗位、开始崭露头角、35岁以下的学术新人,真正发挥为科技新人“雪中送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家评审环节,侧重选题价值和人才潜力,不过多干涉具体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面,“新星计划”注重搭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交流合作平台。“一是依托课题开展培养,提升其科研‘硬实力。二是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培养其項目管理‘软实力。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塑造其统筹资源‘巧实力。”许强表示。

在服务使用方面,“新星计划”注重对入选人员的追踪和服务,对已完成计划的“老星”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努力做到培养有期限、服务不间断。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能否对人才进行持续跟踪培养,是很多科技工作者担心的事情。作为一名“老星”,张晋在临床工作上是个耐心专业的好大夫,科研上他也是个踏实勤奋的科研者。他认为,遇到一个对科研重视的“引路人”对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非常重要。因此,不定期地邀请“老星”对“新星”进行指导,能让后者的科研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星星之火”渐燎原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在北京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推进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人才工作的全面创新,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保持长远优势。

今年是科技新星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第25个年头。25年来,科技新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共有25批2275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获得资助。

令人振奋的是,“科技新星”们也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据统计,在入选“新星计划”10年以上的人员中,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88%,博士生导师比例接近60%。入选“科技新星”的人员中,获得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比北京市科研人员平均水平早3-4年。

许强在谈起历年入选人员中的佼佼者时如数家珍。比如,怀进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惠彬、王辰等4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0多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超70人次分别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40余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首都战略新兴产业各领域均有新星、老星领衔担负重任。

科研成果和奖励也“扑面而来”。在培养期内,入选人员共发表论文3.5万篇,其中SCI 1.4万篇、EI 4800余篇;出版专著1638部。先后获得4400余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过3000项。入选人员优秀成果及其后续研究获奖,共有超过246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超304项获得过省部级奖励。

“科技新星”们也努力为首都发展献计献策,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力度,并且这些研究成果还取得了一定的应用转化效果。

数据显示,历年新星计划入选人员中,逾三成直接立项资助的项目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或转化,其中四成实现了商业性转化,商业性转化的协议或合同交易额平均达351.5万元。

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工作者不但为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了新的动力,还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星北京市计划
文铭:科学新星的文学奇遇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