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真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基础阶段的实验和试用论证,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配合和支持。
近年来,从“全球首个5G大规模天线设备”到“世界首个碳纳米管集成电路计算器”、从国内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星光智能一号”到世界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一批瞄准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大创新成果接连问世,印证着北京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责任和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科技创新前行的征程中,涌现了一批瞄准前沿的新型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们和团队的成绩不仅来自于科研院所的专注、行业企业的坚持、创新团队的努力,更是北京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结果。
作为国际大都市轨道交通已经承载了北京绝对比例的交通运营任务。
作为国际大都市,轨道交通已经承载了北京绝对比例的交通运营任务。列车按照时刻表运营,站间行驶、到站精准停车、自动开闭车门、自动发车离站、自动折返,而后自动清客、自动回库……轨道交通的安全有效运营,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城市的运行节奏和效率。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北京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系统背后的缔造者之一。
交控科技董事长兼总裁郜春海介绍,目前,交控科技攻克并掌握了一批CBTC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核心技术,跟踪了一批前沿技术,并搭建了一套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报账平台。中国也成为第四个成功掌握CBTC核心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实际运营线路的国家,打破了国外大公司长期以来的行业垄断。
值得注意的是,在攻克核心技术打破垄断的功臣背后,还有坚强的后盾。2016年9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北京交控科技联合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交控科技轨道交通联合基金”项目,计划5年投入1500万元经费,推动交通行业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研究,并号召行业引领企业的社会责任。
郜春海在2011年就入选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他对北京的支持力度深有体会。
据介绍,10多年来,交控科技的发展受益于北京市科委的专项资金支持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北京市科技计划连续立项支持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FAO)系统及其示范应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信号系统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基于车车通信的城际铁路信号系统研究等系列研究,并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携手成立了轨道交通联合基金进行基本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CBTC系统的创新成果,使“产业化中的创新”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制高点。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样离不开基础阶段的实验和试用论证,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配合和支持。”郜春海说。
增材制造也被称为3D打印技术。在国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将3D打印视作制造业复兴的重要方向,不过,因为技术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增材制造在一些产业领域的应用进展缓慢。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沿而充满挑战的科技领域,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掌握飞机钛合金等高性能难加工大型整体关键主承力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并成功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国家。
这一切要从“中国3D打印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的故事说起。
王华明是中国增材制造领域的突出学科代表,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早在1992年,王华明就关注到了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工程领域的应用潜力,自2000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在搭棚子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里成功研制具有原创核心技术以及世界最大的激光增材制造设备,这些设备制造出了世界最大的钛合金整体关键承力构件,解决了国家重点型号装备的研制生产瓶颈难题。
这些年来,王华明团队成果斐然:2005年在国内首次实现飞机钛合金次承力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和装机工程应用;2008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主承力关键构件的激光增材制造和装机工程应用并稳步推广。
目前,王华明团队已成功制造出100余种规格大型关键钛合金、超高强度钢构件,在大型运输机、大型运载火箭、卫星、燃气轮机、汽轮机等10余型重大装备研制和批产工程应用中,并发挥关键作用,解决了制约多型重大装备研制的瓶颈难题。
成绩斐然,过程同样艰辛。增材制造技术本身从材料、工艺到装备,到无损检测,到工程化应用,到建立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需要各个环节的实验和论证,而此前,对于王华明领导的一个单纯的“实验室”而言,怎样把理论首先实现在实验中至关重要。
王华明感慨说,“在科学的世界里,最前端和最基础的领域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太基础的,人们不能直接感知他的重要性,太前端的,无法看到当下现实中的应用。”或许正是因为增材制造技术太过基础和前端,王华明和团队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
在王华明和团队的艰难阶段,北京市科委研究发现此项目的重要性,在前期就给予资金和资源上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数年来北京市科委累计支持王华明团队的课题达20余项。
事实上,王华明团队的项目,是北京市科委每年支持的众多项目中的一个。《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制定实施后,北京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支撑服务民生需求,“高精尖”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同时,《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近140个项目以应用为导向,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产品研制和推广应用,为提升城市出行运输效率、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形成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这些支撑为王华明这样的前沿科技人才和团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科研引擎,更提供了高效的成果转化保障。
据介绍,在北京市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王华明团队与北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成立了创新型综合性高科技企业——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专业化运营“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聚焦重大装备“高性能材料”和“先进制造”两大核心领域,致力于增材制造、表面工程和高性能新材料等三大方向的“共性核心技術”研究、“产业关键技术”开发、“成果工程应用转化”和“成果产业化”应用(全产业链高科技企业集群孵化培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