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与人生成长

2017-10-17 20:08任翔
长江文艺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民族精神

主持语: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老师和中学语文课堂与人生成长不可分。语文教育专家任翔认为语文也是应对生活的工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过中学语文教育经历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别出心裁地请了四个作家来给我们上语文课,意在说明文学阅读、语文经验与文学成长关系重大。九零后女孩伍志恒以她兼容张爱玲的别致睿智和胡兰成的脱俗无羁的散文语言,展现了反规范的语文学习和反规范写作可能达到的一种新的语文境界,提供了反思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实例。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没有语言文字的基础,就不可能学好其他知识。同时,语文也是应对生活的工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来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广泛交流,从而让自己的心智逐步成熟。听说读写是语文教育的四项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它不仅是个人能力和素养的重要表征,也是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正是如此,语文教育与人生成长关系重大。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最根本的是语言教育。语言是人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世界本质上是人化的世界,也是语言的世界。假如没有语言,就无法与世界发生任何“人”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维系着人的存在,成为人的本质之所在。语言使得“人”具有“人”所特有的一切——经验、精神、天性和技能。语言也是人的精神构成物,语言同人的生命的成长、人性的完善相伴始终。脱离了语言的精神和脱离了精神的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精神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构成了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语言成为人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人的精神世界与语言世界同生共长。“语文”中的“语”为语言,“文”则为文字、文法、文学、文章、文化等多种因素,语言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点,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良好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语文教育又有文章教育、文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等重要功能,所以,语文教育又具有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鲜明个性的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语文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任何文化和科学,都是以语文为载体、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播,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经验、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的历史记录,是特定民族文化思维与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语文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语文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工具,这工具本身就具有文化功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其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丰赡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其他课程难以达到的。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人格完善与个性形成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这些经典选文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容,具有广博而深厚的人文內涵,蕴含了作者的志趣、情怀、责任、使命等,是人类思想的精粹、智慧的结晶。阅读这些优秀选文,如同与伟大的心灵对话,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文章以“舍生取义”为题要,阐释人生的价值选择。“义”的价值关乎人的德行和操守,涉及人格的形成和心灵境界的提升。“舍生取义”是“生”与“义”两者不可得兼情形下的价值取舍,体现了孟子学说在价值选择上的最高准则,这种价值取舍构成了人生的信念,它使人在困厄中能坚定信念,在危难中始终能够挺直脊梁。阅读这样的文章,使学生的生命受到感化、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以润泽,真正起到教文育人的作用。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负载着人类的道德、理想、信仰和情操,潜藏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凝聚着作者的智慧、情感和思想的文字,既能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又能从中体悟作者的生命精神。阅读这些优秀作品,以培养学生厚德载物、和谐兴邦的道德情怀,安身立命、立己达人的精神追求,经世致用、任重道远的实践自觉。可见,语文教育不仅是民族语言的习得,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激发,以此唤醒沉睡在学生灵魂深处的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要,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盟将母语能力列为关键能力之首并制定了国家语文行动计划和终身学习计划。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并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使每个中学生掌握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诸项能力培养中,特别注重对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葡萄牙、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爱尔兰等国家都采取了国家行动计划的方式确保每一位公民读、写水平满足社会生活方面的需要。于此同时,还拟定了专门措施促进各学段学生的阅读活动。美国将语文列为五大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明确而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生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甚至到了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仍然将阅读作为必修课,有不少大学还把阅读和写作规定为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目。日本语文教育则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及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并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正确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然而,我国语文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笔者曾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调研任务,对全国抽样的八个省(市)的八十余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考试与评价以及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反馈数据令人深思。不久前,我们课题组对全国中小学师生阅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所得数据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书写能力的表现与语文教育目标尚有很大距离。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审美鉴赏等内容常被忽视,而应试的技能技巧却占据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与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阅读开始,这也是解决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同时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最重要的任务。endprint

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阅读,人文素养是建立在语文能力基础上生成的人文涵养。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阅读能力最为重要,它关乎人的一生。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只有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若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其他能力也很难提升。阅读不仅陶冶心智,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阅读也是更新知识、传承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学生培养出阅读的信心时,他们的人生将会呈现出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阅读对于中学生学业的成功、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期,也是阅读的黄金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至关重要。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奠基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培养高素质国民,才能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悠久而优良的读书传统。《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许多中国人一生的文化追求。几千年读书之风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因之赓续。阅读,营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阅读,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国家的文脉得以延续。正因为阅读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近些年,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不约而同地将阅读素养作为测评的主要内容之一。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國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就把阅读作为其测试的三大领域之一。该项目以15岁学生为测试对象,采用三个维度评价其阅读素养: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解释信息的能力;三是反思和评价能力。目前我国的阅读测试主要用于各级各类考试,特别是中高考语文考试。国外阅读测评已将测试目标转向“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测试结果看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否具备应对未来挑战所必需的能力,根据测评结果及时补正。这些对我国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语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基础。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性教育,更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人。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的资源,具有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功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和鲜明个性的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抓好阅读,为中学生成长列出必读的经典书目,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如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中,除文学作品外,还包括《美国的民主》《独立宣言》《理想国》等著作,其目的是让中学生接受人类基本价值的熏陶,进而维护这些人类必须遵循的价值规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再到全人教育,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视为中学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则真正体现了语文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深远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