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街的未来筹码

2017-10-16 15:59陈洋
南方人物周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灯箱天意筹码

陈洋

百无聊赖之余刷朋友圈,一张图片无意间撞入视线。这是一张北京街头的夜景照,照片的上半部分是灯火通明、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下半部分则是几街之隔的高楼腹地里一片低矮的平房,平房朝向顾客一面的门脸是被铲去外饰后裸露的墙体和砖块,从一些店铺还殘存的遮雨板和褪了色的广告灯箱可以在脑中依稀还原下这条街曾经自由生长的模样。

这是城市改造升级过渡期特有的街景。虽然外观并不友好,但尚不影响穿行其间的访客们的兴致。人们似乎可以在这条灯光氤氲的小街上重新找回松弛的生活气息,虽然你渴望精致生活,但也因为对这条街未来的不确定而愈发确认这些平凡甚至带着些古旧阴影的存在对你的意义。

你的感触源自什么?是处在巨变中的人对已经成为生活和记忆一部分的过往的应激式的吟唱挽歌,还是对于城市发展中因复杂原因而产生的物非人非的不接受。当你试图去分解这些情绪时,似乎是遭遇着从一块混乱的色板中重新分离原色一样的困难。

人们常说命运无常,但似乎更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那么对于城市呢,或者对于城市里的一条街道呢?它该如何决定它的命运?

很多历史名街都在不同的原因中历经衰落甚至消亡,但是簋街依然在风雨飘摇中继续坚守,它的独特性在哪里,它经历了什么,它从中学到了什么,又该如何面向未来?而对于在一次次升级中被迫剥离和丢弃的东西,在摆脱或漫长或短暂的痛楚之后,经历过巨变的人以及曾经被巨变席卷的人会如何安放这段被放逐的记忆?

这是一个无法通过一篇报道来回答的问题,而可能是城市发展中永恒持续的问题。为了了解簋街的情况,我们采访了一些商户,有的是在簋街扎根二十年左右的大店,有的是来了近十年的小店,有的是几年前离开的,有的是正在艰难支撑的。

他们代表了簋街上几种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广结人脉,信息通达,发展道路在最大程度上顺遂趋势,减少损害;有的信奉为人低调,做好企业,谨言慎行,做好风向的追随者;有的并无话语权,永远被告知,但懂得积极配合、及时止损或借势生存……

升级是一个必然,但升级就意味着舍弃,而无论如何舍去,生存都意味着无暇追忆过往,必须聚精会神在规则之内继续向前。

对商家来说,最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簋街生意最好的那几年,那时候野蛮生长,吃街的氛围被最大化,但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无序和粗糙:曾经满街挂着的红灯笼,四处悬挂照得整条街灯火通明的巨大灯箱,因摆满排档而无处落脚的人行道……

而最深刻的记忆还是对现实深感无力的时候,比如在2001年面临着两个四合院全部被拆而无处营生的花雷,最终留下了一个四合院却因拆迁而人气散尽被逼拼死一搏的花雷,以及如今成为簋街商会会长却依然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的花雷。

没有人自信簋街会一直持续下去,毕竟有太多的历史名街已经彻底消失或者变相死亡。但努力是必然的,在共荣共生的良性竞争生态下建立强有力的经市场验证和认可的壁垒,才是簋街未来的筹码。

对于商家来说,可能未来的筹码是尽快在簋街丰满羽翼,培养离开簋街的能力。当你的品牌真正足以脱离特定的市场去拥抱更大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说你才有可能相对自由地应对变数。

在稿子快要结尾的时候,看到一则新闻,“9月15日下午,北京天意新商城市场伴随着《难忘今宵》《万水千山总是情》《友谊地久天长》等老歌和每个摊位前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拉下帷幕。”

诞生于1992年11月18日的天意市场曾是北京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兼零售市场,汇聚了三千多个商户。这个地标式的符号将在闭市后引入科技、金融等产业。

不知道那些在闭市前涌至天意的“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多年后会如何安放这份城市记忆?就像很难说在生活便利叠加旧时记忆和房子增值之间,你会如何做出选择?endprint

猜你喜欢
灯箱天意筹码
不同类别筹码对盘面的影响力
一种宽动态画质主观评价用灯箱
我要得分
一种选秀灯箱的设计及制作
快速台球
如果爱有天意
新奇的“水灯箱”
天意
天意
李健 『假如爱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