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聿
“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正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展开,这与五角大楼在中国边界附近积极使用各类侦察平台有关。”英国路透社称,2017年5月24日,两架中国战机还在香港东南方的南海空域拦截美国海军侦察机,其中一架中国战机距离美机约200码(180米)。仅仅在一周前,两架中国苏-30歼击机也在东海上空拦截了美方用于“寻找辐射尘埃”的WC-135侦察机。尽管对别国实施“抵近侦察”明显属于不友好的行为,但美国军方却没有丝毫歉意,却频繁指责中方拦截行动“缺乏专业性”,俄罗斯《独立报》观察家弗拉基米尔·穆欣指出这是完全混淆问题本质的“巧言令色”,“中国肯定要用军事和外交手段进行对抗,华盛顿不会不清楚这一反应,但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令其无视危险的存在,继续进行着‘刀尖的游戏”。
美机恶习累累
路透社援引美方官员的话称,美国海军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在香港东南方240千米的空域飞行时,遇到两架中国战机“危险拦截”,其中一架飞至美机前方,限制其机动飞行能力。美国广播公司(ABC)称,中国此次出动了歼-10歼击机,其中一架与美机垂直方向高度差只有约100英尺(约30米)。五角大楼发言人、海軍中校加里·罗斯声称,中国战机的拦截行为“危险且不专业”,“我们在继续核查这一事件的有关事实,会通过适当渠道向中方表达美方的关切”。耐人寻味的是,美方指摘中方“技术不专业”不是头一回,5月17日,美国空军WC-135侦察机在靠近中国海岸线的黄海空域实施侦察活动,中国两架战机也进行了类似拦截,CNN称中国军机距离美机约150英尺(约46米),其中一架直接在美机面前作了“桶滚”动作,美方同样用“行为不专业”来回避自身抵近侦察的危险性。
针对美方转移焦点的做法,5月25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方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符,强调中国军队依法依规对外机进行识别查证,有关操作专业安全,造成中美海空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源是美军舰机频繁对华抵近侦察,“我们还将继续利用相关渠道与美方进行沟通,消除引发中美海空安全问题的隐患”。曾任职于美国《国防新闻》的军事专家温德尔·明尼克(Wendell Minnick)认同中方的观点,指出早在2014年11月12日,中美就宣布签署《关于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谅解备忘录》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谅解备忘录》,“中美在彼此高层的‘预想下为摩擦披上一层‘防磨垫”。2015年9月18日,中美双方正式签署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新增“军事危机通报”附件、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新增“空中相遇”附件,这标志着中美“两个互信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给中美危机管控又加上一把“安全锁”。
明尼克认为,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空中相遇”附件明确了军用航空器空中相遇时双方飞行员保持安全飞行的规则,以及沟通联络基本原则、建立或发布危险区或警告区的特定区域规则、和平时期安全保证措施、突发情况现场协调规则等内容,中美军机操作人员都会遵守“游戏规则”,不存在谁不“专业”的问题。明尼克承认,任何规则总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遵守它,另一种就是规避它,执意维持抵近侦察的美军显然属于后者。据报道,美军对华航空侦察重点是获取图像情报(IMINT)与信号情报(SIGINT),前者一般将飞机运行高度维持在1 000米,如果遇到解放军拦截,则会适当升高,但不会超过4 000米,否则拍出的照片就没有使用价值,如果是后者,美机往往组织战斗队形(纵深、间隔与距离)、战斗机护航和通信方式等细节,以无线电静默方式抵近目标雷达和无线电技术设施,截取对方信号特征,这其中又以通信情报(COMINT)、电子情报(ELINT)最受欢迎。事实上,相比中国军机的拦截行为,美机如果拦截外机侦察,其行为要野蛮得多,例如近年来,每逢俄侦察机接近美国航母编队,美军舰载机就在距航母150~200千米外就实施拦截,而且美机的危险动作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在侦察机下面围成一片,用机身遮挡对方的摄像头,不让其拍到目标,有时候干脆开足马力从侦察机机腹下面飞过,然后再从侦察机前面猛地一下冲上,发动机尾喷口留下道道浓重的涡流尾迹,令侦察机的发动机缺少足够的氧气,从而出现喘振,进而在几秒钟内损失700~1 000米的高度,极容易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总之,这类“点到为止”的“猫鼠游戏”会持续上演,拦截手段或者侦察手段是否“专业”,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关键看攻守双方究竟是“魔高一尺”还是“道高一丈”。
美军加强对远东的监视
就战略层面看,美国视将战略对手全覆盖的侦察监视为霸权的一部分,正如装备RC-135、WC-135侦察机(共32架)的美国空军第55战略侦察联队的座右铭是“我们看见一切”,使命为“在全球范围内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面对任何冲突,为美国提供实时情报、监视和侦察服务”。同样频繁使用P-3C、EP-3等飞机窥探中国海岸的美国海军VQ-1空中侦察电子战中队也自命不凡地吹嘘为“世界观察者”,他们均把中国当成重点监视对象。从战术层面看,近岸抵近侦察是美军在实战中的重要支援作战样式,在美军提出的“信息战”、“网络一体战”等战法构思中,侦察预警都是重要先决条件和制胜保证。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在电子侦察方面,美军主要对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干扰、无线电控制、制导等电子系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实施广泛的搜索、截获、识别、定位和分析,以查明电子系统的类型、用途、性能和配置,测定其各种工作参数,进而掌握对方的威胁程度和兵力部署变动情况,为实施电子报警、电子干扰甚至“硬打击”电子设备等任务提供依据。空中侦察方面,美军“全球鹰”战略无人侦察机可以渗透到离信息源尽可能近的位置和尽可能低的高度,截获步话机和移动电话一类低功率信号,观察地面目标更直接,分辨率也更高,对于关键的机动目标,甚至能识别出32千米外卡车上的备用轮胎。伴随着网络中心战能力不断提升,美军未来能把照片扫描后转成无线电信号,实时传输给地面控制站或空中中继站,使数据不光能发回美国,还能直接传给F-16等作战飞机平台。
日本《航空爱好者》杂志透露,冲绳嘉手纳是美军对华抵近侦察的重要跳板,驻有空军第390情报中队、第82侦察机中队、第18联队情报分队和第353特种作战大队,以及海军VQ-1空中侦察电子战中队,是美军获取中国沿海情报的大本营。其中,侧重放射性粒子、气象海况侦察的WC-135飞机对中国以及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侦察时,通常从嘉手纳往北飞,快到目标领海领空时开始转弯南下,沿着对方海岸线平行飞行,一直到最南端,然后再调头往北飞行,一次起飞大约可循环侦察飞行2次,高峰时期可达4次。与WC-135采用同样机体的RC-135侦察机威胁更大,它装备有高精度电子光学探测系统和先进的雷达侦察系统,从事战略无线电侦察和监听,跟踪敌方海陆空力量的动向,能向美国总统、国防部长或其他军方高官直接传递作战情报,举个例子,它在万米高空可侦察到600~ 800千米的电台,机上还装备有红外探测器和前视雷达,其探测距离达到238~370千米;机上通信信号侦察系统可侦测到对方的音频、话频、电传、电报等信号。该机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可以搜集、处理制导导弹的电磁频谱及相关信息,能适时进行定位、分析、记录和信息处理。《航空爱好者》估计,RC-135能探明对方防空阵地、弹道导弹部队、军事训练场、机场、军工企业和其他军事设施的位置,考虑到中国在沿海地带建有很多这种设施,美国人当然很感兴趣。
俄军事专家穆欣指出,美军侦察机的“非职业行为”层出不穷,称其为“空中阿飞”毫不为过。2016年5月22日,一架刚刚结束对朝鲜抵近侦察的美国RC-135侦察机闯進俄民航调度员责任区,摆明要对俄罗斯滨海地区实施侦察,它还故意模仿民航客机(RC-135的平台就是波音干线客机波音-707)在1.1万米高空飞行,且关闭无线电应答机(SIF),不回答俄民航调度员的问询,为了避免发生相撞的事故,俄方决定让该空域一架从日本飞往荷兰的波音-777客机改变飞行高度,接着要求另一架从日本飞往瑞士的客机采取相同步骤。事后俄国防部紧急召见美国大使馆武官,要求避免再发生类似情况,这在俄国防部历史上是首次。穆欣还提醒中国朋友注意,许多时候,美国侦察机要刺探的,恐怕正是拦截机本身,“判别对方飞机在雷达上的雷情很重要,因为不同的飞机有不同的武器挂载,不要以为所有升空的军机都是能作战的,更不要误判对方截击机的战斗力。今天如果美军能通过试验性窜犯,来判断对方机种甚至可能的挂载,这在万一需要双方对干的时候,就能尽早规划战术战法”。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雷情,指的是对方截击机起飞至机载雷达发现被拦截飞机的时间,如果时间越短,占位越及时,则显示对方指挥控制与战斗欲望很强。
中国反感“偷窥狂”
英国《卫报》记者朱利安·博格注意到,随着能力的成长,而且鉴于美国在朝鲜半岛、东海以及南海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中国政府和军方对美国抵近侦察行为越来越“直言不讳”了。2016年6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强调中国反对美国在东亚地区挑起任何冲突,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行动注定会失败,“我们一直在对美国朋友们说,美国与有关国家的联合军演、联合巡航都不可能对中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包围圈,30年前形成不了,30年后更不可能实现。中国崛起的势头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2016年6月,当美国媒体再次炒作中国歼击机在海南岛附近驱离美国一架EP-3侦察机时,中国《环球时报》一则社评说:“如果美军机继续抵近中国海岸实施侦察,随着解放军拦截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必将被使用,中美出现新的撞机事件的几率说不定会上升。而一旦2001年的危机重演,其轰动性和危险性大概都要再上一个台阶。2001年中美的战略紧张感远低于15年后的今天。”
“一旦今天再有中美飞机相撞,它或许会成为中美不断积累战略互疑的引爆点。世界也会把它的性质看得很严重,中美双方控制事态的难度必将大大增加。”前中国驻伦敦大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说,亚太局势尤其南海局势就像打台球,击中一个球就会撞到很多别的球,美国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台球,她批评美国在使用侦察机方面具有挑衅性,“EP-3侦察活动太频繁。对于几个月才发生的变化,不需要一天来回三次。美军应该了解中国的历史,我们自1840年以来一直遭受侵略,而且大多来自海上。”傅莹还说:“双方都很紧张,态度非常强硬。对美国来说是地缘政治问题,但对中国来说是领土问题。如果我们放弃领土,13亿人民都会感到愤怒。”
目前,如果美国军舰在离中国控制的南海岛礁12海里范围内航行,必须得到白宫的批准,条件是“无害通过”,即不能让飞机飞行、使用防空系统或进行实弹演习,据说美国太平洋司令哈里斯曾要求放宽这些限制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但白宫较谨慎的路线占了上风,因为他们清楚中国的自卫能力正显著上升。专家指出中国军机对于抵近侦察的外机一条标准作业流程(SOP),一是查证,结合航迹、空中观察、无线电通话询问、查明国籍、机型、数量、企图。二是监视,严密监视飞行路线和空中动态,看有无侵犯领空、领海主权的行为。三是警告,以语言、动作、信号弹、警告性射击等方式,警示其不得侵犯目标国主权。四是外逼,以飞行动作逼迫其向国境线、领海线外侧飞行,远离重要设施和目标附近。五是迫降,引领、逼迫其降落到目标国指定机场,做扣留等进一步处理。六是干扰,采取必要手段,干扰其对目标国重要电子信息的截获和重点区域拍照。
虽然过去常作为敌对双方重要的动作和手段,但直接将来犯的侦察机击落已不再是反侦察活动的主要选项,冷战前30年,美军被击落的40余架军机中共有350余名机组人员,仅有87人活下来。以冷战结束为分水岭,可把反空中侦察分为两个阶段,即战争状态下的“硬摧毁”阶段与和平时期“送瘟神”式的“跟踪监视通过”阶段,在反侦察处置上,可以概括成口诀:“间距100米,高差350。喊话向外逼,警告查动机,外交不放弃,听令用武器,投放干扰剂,防止撞一起。”需要强调的是,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美军的偷窥行动根本不会停止,因此在对其进行技术手段反侦察时,也不能放弃外交手段。在与美方据理力争的同时,也要通过外交途径进行斗争。
据统计,美军对中国的抵近侦察一年可达500架次左右,且每次侦察滞空时间长达10小时左右,有些“软侦察”还带有“引我出格,炒作威胁,引我出阵,借机探测,引我出山,借机利用”的意图。按照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的相关惯例,先礼后兵,不必次次如临大敌,准备好多种应对预案,做好接替、救援等应急处置方案,“敌来我藏”,对其有心侦察的军事区域和目标展开隐蔽性建设,强化防御性管控。事实上,国际关系中,有句话是“你有多强大,反对你的力量就有多强大”,当前的中国反侦察斗争“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