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研究

2017-10-16 01:23:24杨雪冬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邯郸特质村落

杨雪冬 暴 磊 王 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研究

杨雪冬 暴 磊 王 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从村落保护概念的演进出发探寻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针对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剧和村落巨量消亡的现状对村落的意义进行探究,深入研究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质和保护的意义,分析了邯郸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现状,提出了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的实施措施。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措施;邯郸地区

引言

传统村落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于国家级重要文件是在2013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活力的若干意见》中[1]。针对体现着农耕文明文脉传承的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是因为其物质与非物质组成中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鉴于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传统村落原始结构将受到当代生活方式的冲击[2],社会化性质的问题伴随着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这一主题。基于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受到冲击这一现状,邯郸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势在必行。邯郸地区古村落在村庄建设结构和平面空间营造、建筑雕刻艺术上都体现了特色,承载了文化。基于以上背景的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在社会层面被充分认识,在文化层面受到广泛关注。

1 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

1.1 保护概念在国内的演进

《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是最早出现且具有影响力的与村镇保护相关的国际宪章,人们关注古老村镇的保护始于其提出的“乡村环境”概念。我国的村落保护工作受国际环境影响,1982年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的开端。基于国内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进程,可将我国关于传统村落概念的演进总结为三个阶段:一是广义村落保护概念的发源与植入阶段,二是针对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重视与总结阶段,三是提出全面进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与推广阶段。

目前,我国共有4157个传统村落分四批收录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

1.2 传统村落的定义

基于中华先民由史前文明进入农耕文明的变化过程,村落是由农耕聚居劳作产生的远古生活源头与根据地。学术界针对村落作出的定义有很多,通过分析整理可得知,对村落做出的定性评价多集中于聚落或聚落形成的群体。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3]。

1.3 文化内涵

传统村落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是村落现存物质组成的风貌完整性。传统村落物质组成部分的风貌主要以其内部的传统建筑为承担者,即村中现存传统建筑应有一个可观规模。同时,建筑的形式、色彩等特点同建筑的装饰、细部等要素应基本可辨识出该地区具有的特点,即富有传统质感和地域风格。

二是传统特色在村落的组成中得到保持。传统村落的组成形式主要以其选址和总体的内部建设格局来体现,即村中的路网形式和堪舆选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为哲学观。基于以上条件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的传统空间构型、空间肌理和空间形式应基本延续了开始建设年代的特征。

三是非物质部分的活性状态。传统村落的非物质部分主要以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表达核心,即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应保持传统并存在活性传承。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生活、劳作模式和起居形式。以民俗文化为基础衍生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凭借声音、技艺或其它表现手段为其延续方式,并拥有经有效力的部门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 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的意义

2.1 传统村落的特质

独特的轨迹与特殊的规律伴随了传统村落演进发展的全过程,客观存在的演进轨迹与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传承特质的传统村落内在有机属性。针对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的重建规划设计应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文化和物质延续方式,力求做到特色规划和可持续发展[4]。

2.1.1 空间特质

对于传统村落空间特质的研究应沿中国古典哲学理念和堪舆方法为思路进行。山、水、林、牧等自然资源作为传统农耕劳作和人口聚落存在的依附,体现了生态环境对村落存续和演进的关键作用。拥有田园和阡陌等作为特质元素存在的村落空间系统,同集中工商产业和具有人口规模的紧凑型城镇,空间特质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传统村落的改造与保护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设计迥然不同。

2.1.2 组成特质

传统存在的单姓村和主姓村等常见村落组成形式,体现了我国传统村落集全族而聚居和以血缘为联系的特点[5],其反应的是中华先民在演进过程中对于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重视。基于融入家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将家庭和氏族糅合为族群,所以内聚感和层次性以人的方式存在于传统村落内部。以上这些特质都影响了村落依照礼制层级和人文规范布置的物质空间。

2.1.3 状态特质

传统村落的厚重的历史气质与丰富的信息容量由历代村址变迁、整体布局改变、不同时期的建筑与设施、共生并存的自然环境等元素共同作用形成。基于建设时的社会状况、气候条件、生产能力、审美观念等一系列要素影响传统村落状态这一事实,可以得出传统村落具有极强的不可再生性这一状态特质。

2.2 村落保护的必要性

2.2.1 村落消失原因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0年时共有自然村363万个,2014年已锐减至250万个[6]。针对以上数据可得出我国自然村的消亡数量大且趋势猛的结论,村落保护已迫在眉睫。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导致村落的巨量消亡:

一是基于城市化背景和工业发展背景下大规模农民入城,因此村落原有的生活方式瓦解。

二是城镇内健全基础设施支撑下的新生活方式成为目前农村人口的追求倾向,引导了人口流向。三是村落消失的过程被政府拆村并点的行为加剧。

2.2.2 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重点保护的国家文化遗产大部分以活跃的状况寄生于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中,其必须扎根于有极高相关度的传统文化之内。当前村落锐减状况与城镇化进程中村落正常消亡状况本质差别在于村落传统文化层面上,在鉴别和保护之前就随着村落消失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重大损失。不可估量的民族文化财富随着村落的消亡将进入绝地,并且受到阻断来源的毁灭式破坏。

保护不断消失的村落即保护民族的文化生命土壤,是关乎中华民族文脉传承前景的要事。

2.3 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

基于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分析,区别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村落保护并未存有整体且系统的原则理念。笔者在此试探寻其原则应满足以下三点:

一是拥有文化和传承意义的传统村落于构成时即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依存的结合构型,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因此,保护传统村落不可将其简单地归入物质保护的范畴,而应并重其物质构成部分与精神构成部分,避免由保护不当导致的内容空虚,徒具躯壳。

二是传统村落具有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的鲜活性。具有生产生活特质的传统村落依旧是农村社会构成的基础单元,依旧处于现代状态并且有人的参与和引导,在当下不断演进和发展。因此,结合发展要素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7]。

三是传统村落饱含了非物质的精神内容。村落的独特精神内容丰富于历史传承、氏族乡约、方言土语等等元素之中,这些元素也因传统村落和村落居民的存在而鲜活。因此,保护村落独特的精神内容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原则[8]。

基于以上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原则的研究,可以得出无可借鉴经验的传统村落保护不同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保护的最大的挑战是传统村落蕴含内容的复杂性和现状存在的动态性。

表1 普通村落与传统村落保护的比较

3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

基于以上邯郸地区传统村落的特点的分析研究,做出邯郸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

3.1 传统村落分布现状

表2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分布

邯郸在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共有5366个行政村,收录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共有18个。

3.2 重建规划设计

3.2.1 总体实施思路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的总体实施思路是制定重建规划设计的策略,并以实例对本地区现有的传统村落改造的关键点进行探究,进而制定出适合研究对象的实施方略。

3.2.2 规划的创新特点

本规划项目针对邯郸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指标采用了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力求逐步建立邯郸地区传统村落研究的指标数据系统,进一步服务于村落活态研究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在规划和建设完成后,通过指标数据系统开展对比评价与保护评估工作。

本项目的创新在于规划师基于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通过运用多样的规划设计方法对村落文化、风俗传统、地域特点等一系列文化元素的全面保护与重现。以合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村落住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方式,凭借多方位的合理利用促进全面保护。上述规划设计内容的实施将对传统村落蕴含文化的传承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3.2.3 规划的具体措施

邯郸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有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一是规划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实施进行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和设置责任人。机制的建立模式应综合考虑邯郸地区传统村落的实地情况和规划设计的具体内涵,以设置地方政府机构内的责任人为主要方式,在接受监督的状况下采取责任人负责式体系进行重建规划的实施。

二是引入高级别专家意见支持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听取和引入专家意见,这是基于邯郸地区传统村落在村址、结构、形态、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来考虑的。专家的意见和政府的认定是传统村落的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全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是在规划全过程中以具体措施处理好传统村落利用与开发的关系。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业不应成为传统村落面向城市化进程的出路,即应考虑扰动性侵入的人流对于村落的不良影响,不可一味地追求利益效应。对于传统村落的态度应是“利用”而非“开发”。

四是推动村民的行动作为保护传统村落的屏障。村落住民的热爱是传统村落在活态中发展演进和文化传承的有益动力,所以实施鼓励村民对村落主动保护行为的措施是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结语

在村落巨量消亡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消逝伴随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逆转的损失。基于村落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的活态演进特点,邯郸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必须进行改造与保护。邯郸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将通过设计师的合理规划实现。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王建强.冀南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5

[3]刘渌璐.广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4]赵燕菁.城市可持续的土地规划[J].规划师,2007,23(6):74~76

[5]卢道典,蔡喆.城市重大项目建设中传统村落景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4):24~29

[6]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J].村委主任,2013,(9)

[7]周乾松.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J].城乡建设,2014,(8):6~13

[8]韦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5

[责任编校:张勇]

TU241.5

A

1009-5462(2017)02-0024-05

2017-04-24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邯郸地区传统村落改造与保护重建规划设计研究”(课题编号:Z2015062)的阶段性成果

杨雪冬,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猜你喜欢
邯郸特质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6
邯郸在哪里?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清代邯郸教育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