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曾先后在此居住近4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曾修葺扩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这是一座敞厅式建筑,“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
这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里面有一座石碑,上面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是果亲王允礼所书。
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现了杜甫的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因杜甫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因此而得名。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尊杜甫塑像,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的作品。
杜甫草堂博物馆在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