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议质量话题 众论质量发展
——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部分嘉宾演讲观点荟萃

2017-10-16 19:20
中国品牌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特洛伊阿里巴巴质量

共议质量话题 众论质量发展
——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部分嘉宾演讲观点荟萃

9月15日至16日,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在沪举行,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交流。在大会的开、闭幕式上,来自各国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们分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本刊现萃取部分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美国质量学会首席执行官威廉姆·特洛伊:质量的经济实力

“美中是非常重要的商业伙伴,我相信美中两国共同提升质量非常有利于两国的伙伴关系,甚至对全世界的商贸发展都非常重要。” 美国质量学会首席执行官威廉姆·特洛伊在演讲中带来了美国质量学会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1180名企业高管的调研,发现提升质量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了优厚的回报,充分展现了质量的经济实力。

实现质量提升并不容易,调研数据表明,有62%的企业高管支持质量提升的项目。“现在人们花在质量提升方面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比过去更加关切,实现质量提升虽然不容易,但质量提升的回报非常明显。”特洛伊指出,有47%的企业通过质量提升实现了利润的提高,其中有8%的企业甚至实现了净利润10%以上的提升。质量提升还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有45%的成熟质量组织通过提升质量实现了顾客再次购买率的提高。这说明质量提升永远都是进行时。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有回报。

曾经在部队服役的经历,让特洛伊特别关注质量中的测量问题。“为了实现质量,我们必须测量,但是如何测量?测量什么?”特洛伊说,他当年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当时只是思考而并未提出意见,现在通过对质量方面的长期接触,他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那就是让重要的事项可测量,而不是让测量的事项变得重要。

调研数据表明,客户满意度已经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71%的企业高管将客户满意度放到了第一位,说明了客户满意测量的重要性,而最佳的质量体系应该是与员工分享其数据。特洛伊指出,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让企业改变了质量方法,58%的企业高管都认为数字化时代数字化速度加快了对问题/更改的响应需求速度,与此同时,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对质量的影响,而专业质量人员却还没意识到。

“在管理过程中,公司的首要关注点就是其员工的幸福感。如果员工感到不幸福,而且公司不能让他们幸福,那这家公司就不值得留下。”特洛伊最后以日本知名质量专家石川馨的名言阐述了他对质量的看法:“质量源于积极参与的员工,质量文化胜过书面的程序/检查表,质量更需要企业高管和负责人的领导力。”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聚焦优质制造助推质量强国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用了近4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小到大,并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制造质量功不可没。”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指出,制造质量支撑国家经济成长、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及某些领域率先取得竞争优势。质量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质量的经济性表现在于质量提高使得成本降低及收益增加。

“没有一流的制造质量,制造强国不可能实现。”林忠钦说,我国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形势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品牌质量水平不高、质量竞争力不强等,中国制造业产量全球第一,但整体质量竞争力仅第13;区域、行业间,行业内部存在多层次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质量水平低;传统制造强国制造再回归,凭借技术等优势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高端领域抢占先机;支撑中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迈入新常态,原有的人口红利、制造成本等优势逐渐丧失。

新的形势带来新的挑战。林忠钦表示,中国制造业面临着4个方面的挑战:如何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如何快速提高质量效益,如何缩短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差距,如何构筑优质的生态系统。“依靠质量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增强我国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制造业,这是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他说:“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原有的部分质量痛点,成为了新形势下的瓶颈,必须尽快突破。这些瓶颈主要包括质量技术基础设施(NQI)薄弱、工业基础需要突破、关键共性质量技术需要攻关、工匠精神缺乏等。”

林忠钦指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新举措,比如“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计划、“工业强基”工程等。此外,他还提出了实施优质制造行动的新方案。优质制造是将中国产品从“良”提升至“优”的制造模式和国家激励措施,具有需求精准感知、系统精益优化、过程精确控制、要素精细管理等特征。

林忠钦希望,本着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突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理顺的原则,全面实施“优质制造”,夯实质量技术基础,配齐资源要素,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贯穿全生命周期,实现重点领域应用,切实增强百姓对热点消费品的“质量获得感”和企业组织对高端装备的“质量获得感”。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在加速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新硬件时代’就在眼前,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变革,是中国制造的质量主张。”林忠钦总结道:“中国制造质量,需以更大的紧迫感、更大的加速度进行提升,要将优质制造作为强国的主攻方向,构筑优质生态系统,开辟中国质量的新纪元。”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大数据助力质量提升

“大家知道,今年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互联网购物、支付宝、共享单车的话题很火,它们不仅成为了中国的新品牌,也代表了消费者体验经济带来的新的体验、新的模式,阿里巴巴很荣幸占据其中的两席——互联网购物和支付宝。”尽管阿里巴巴集团今年已18岁,但是对于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还是颇显自豪。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电商市场规模达22.1万亿美元,其中B2B电商规模为19.9万亿美元,B2C电商是2.2万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B2C电商市场,B2C销售额和网购消费者数量持续攀升。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5.2万亿人民币(7500亿美金),占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15.5%,网购交易额同比增速(26.2%),是同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4%)的2.5倍。在郑俊芳看来,这些数据说明,互联网创造了新能源。与此同时,大数据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质量提升。

郑俊芳介绍说,阿里巴巴通过与国家认监委的“云桥”合作项目接入了国家CCC认证数据,在商家发布商品时填入认证证书号,据此和国家CCC认证数据库实时进行数据交验,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认证数据核查的100%自动化、100%覆盖。此外,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每天展示的商品信息超过10亿条,100%进行质量检测不可行也不经济,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来试图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商品无异于大海捞针,阿里巴巴建立了专门用于识别疑似劣质商品的模型。主要基于商品描述、消费者评价描述等信息,通过文本分析模型对“关键词”进行对比,图像识别模型识别商品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行为模型识别商家发布商品与交易的异常行为等。“这些都是阿里巴巴在大数据提升质量方面的探索,也充分说明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她说。

互联网让全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阿里巴巴给中外产品的销售都搭建了相应的平台,也让产品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遍布在全球不同角落的优质资源更便利更高效地进行链接,一件好商品的设计、选材、加工、组装、流通等可能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多个企业,全球买全球卖成为地球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很难判定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或一个国家的问题,产品质量提升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郑俊芳说,质量提升任重道远,需要全世界共同参与,需要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密切合作,也需要商品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商家、品牌方、电商平台与消费者等众多角色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治理,持续不断提升商品质量,在全球实现质量共治。

猜你喜欢
特洛伊阿里巴巴质量
美国“露西”任务将首探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吴翰清:阿里巴巴的守护神
特洛伊的沦陷:传说与真相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起源
质量投诉超六成
成语大穿越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