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媒体中“无聊文化”的基本特征

2017-10-15 02:47肖圆圆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全媒体

摘 要:近些年,随着媒体的融合和全媒体的发展,信息过载、时间碎片化,网络中的“无聊文化”开始蔓延,它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研究“无聊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促进“无聊文化”外延和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填补精英文化的空洞,引导其朝正确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提高国民素质。

关键词:全媒体;无聊文化;基本特征

一、“无聊文化”的概述

无聊是一种大众所共有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具有体验几乎对所有人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描述情绪却是文化的产物。在无聊的时间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包含了现实而又具有特色的思想活动、内容形式和传播媒介及方式等可以说是“无聊文化”。而关于“无聊文化”,其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比较常见的观点是指出无聊文化是用一种戏谑、嘲讽的态度向主流权威与中心话语发起挑战并以破坏正统秩序为己身乐趣的另类文化形式,它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人们的三观增添了一种草根视觉的价值。现如今,“无聊文化”涉及面非常廣,当“无聊”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文化景观时,大众也都会成为“无聊文化”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无聊文化”无所谓正面和负面之分,只是媒介高度发展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无聊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我们所主动进行传播的“无聊文化”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图片视频网站社交以及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评论等;被动所接受的“无聊文化”包括车载广告、地铁广告、户外广告传播等。但我们要讨论的是主动传播的“无聊文化”。

二、“无聊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1月份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高,达30.3%。所以“无聊文化”的群体多以青年为主要人群,年轻的群体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所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来进行传播,上网时间也相对较多且自由化。

1.娱乐至死的特性

生态学创始人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的政治、宗教、体育、新闻、教育以及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属。”“无聊文化”的传播多以图片和小视频为主,泛娱乐化现象严重。其中表情包大战、斗图比赛等,可视化强,感染力较強。以2016年1月初“周子瑜事件”为例,中国台湾艺人黄安等人质疑明星周子瑜支持“台独”而在网络中引发的舆论大战,这其中牵扯到众多媒体、明星、名人等,参与此事件的人都在通过Facebook、微博、天涯论坛等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立场,这个事件中的“表情包大战”是“无聊文化”的最好体现,“表情包大战”中网友多借助专业化的网络APP传播,在固定的登录时间用表情包反击对方,但除了发泄受众的无聊不满情绪以外,毫无深意而言。

“无聊文化”发展具有快消品的特征,以网络快餐文化为主,欠缺求真务实的文化积累和沉淀。单纯的用来打发时间,如“韩寒和方舟子的骂战”就可以很好的说明,最后结局已不再重要,广大受众关心的只是“方寒骂战”的过程,消磨时光,发泄情绪等。从侧面显示出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出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空洞化。

2.“无聊文化”的山寨化与审丑化

从2008年下半年起,“山寨”一词开始出现并为我们所熟知,从山寨手机、山寨游戏机到山寨春晚、山寨百家讲坛等,山寨意味着对原来正统的模仿,但是,既然山寨能够流行起来,并且受大众的关注,正因为在模仿的过程中不仅有对原来传统的借鉴、也有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创新,山寨文化所蕴含的借鉴、消化、创新、颠覆的山寨精神,正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代表着事物前进的方向。在全媒体快速发展下,网络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传统媒体满足不了受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所以就涌现出了一批满足大众口味的山寨文化。大家开始在自身基础上,竞相模仿、创新、自娱自乐的文化现象。

“无聊文化”覆盖面积广泛,接地气且具有草根性。其中因为山寨化的流行,它也有负面的影响,如无聊文化的审丑化。“芙蓉姐姐”、“凤姐”第一批网络红人的出现,揭示了审丑化的流行,虽然这与部分媒体的商业操作有关,但同时也折射出大众“无聊文化”审美标准的异化。电视媒体中的调解类节目一直颇受欢迎,通过展示调解百姓日常生活矛盾的过程来获得收视率。矛盾是大家的看点,冲突越激烈越受人欢迎,这也是通过对“无聊文化”中的审丑来看到它的对立面,获得生活中的“真、善、美”。

3.“无聊文化”的去精英化、去政治化

“无聊文化”的蔓延,大家以起哄的方式参与到更多的话题中去,学习传统文化口号化、模式化,就连孩子的入学仪式、成人礼等仪式化的礼节也成了娱乐消遣被津津乐道。于是,传统的娱乐文化的生产方式被新兴的、单一快乐为目的的文化生产方式所替代。这就使得中国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发挥了重大转向:大众文化复杂的政治学图景被一种简单的“快乐经济”所替代,形成了一种“傻乐主义”的文化样式。具有草根性质的“网红”,现在风靡一时,以至于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宋丹丹对想做网红的青少年表示担忧,将该问题提上议程,这也是去精英化的重要表现。“无聊文化”中的去精英化最明显的一点便是作家、导演称谓的普遍化,网络文学、网络写手、网络视频的流行便是很好的佐证。

网络自由是绝对自由吗?肯定不是绝对自由,在网络中我们也会有不合规而被删帖被禁言,所以大众在网络中用戏谑、搞笑的方式来表达激进的意见。但是,网络传播给大家提供的政治参与远远不及娱乐参与,在很多网民那里,我们看到的甚至是一个相反的动向,也可以说是去精英化时代的双重怪象:一方面是消费文化的空前繁荣,是大众特别是青年网民的娱乐参与热情的空前高涨、参与空间的空前扩大;另一方面则是政治文化的相对萧条,政治参与和政治热情的冷却。现在的现实是: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把娱乐世界的自由当成全部的自由,把娱乐参与等同于政治参与,把娱乐世界的“民主”当成是政治民主。现在的我们,甚至忽略了政治这一部分,拒绝参与严肃的政治话题,而更倾向参与轻松简单的娱乐话题,这也与“无聊文化”的特质相符合。

4.强调大众性、多元化

“无聊文化”之所以发展壮大,是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具有大众化,如几年前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现在“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对身高、外貌家境等都没有特殊要求,“无聊文化”审美的多样化也助推了它的大众性的发展,所以传统电视、网络視频、手机电视都在推陈出新各式各样的强调大众参与的视频节目。

而且“无聊文化”的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传统媒体中的漫画、杂志到新媒体中的直播视频、动图、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十分多元,并且都有各自的群体喜欢,都有各自的群体的文化认同,也在各自的区域里发展。

三、“无聊文化”的意义所在及其发展趋势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无聊文化”在特定的事件中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无聊文化”多与当今社会时事发展相关,时效性较强,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也促进了事情的解决,也推动了更多的民众参与社会事件,对事件发展至解决的透明化进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相关商业产业链的发展。

同样,正因为“无聊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在未来“无聊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可引导性,如2016年4月份,全平台十大网红之一papi酱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节目进行线下整改。正因为全媒体的发展,精英文化的空洞化,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才造成国事娱乐化、时事热点化、全民参与化的“无聊文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中,“无聊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会进一步升华和扩大,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会逐步分层,会有一部分无聊文化升华后填补精英文化的空缺。

我们可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可控的范围内,利用大数据的发展,实现精准传播,积極引导“无聊文化”健康发展,积极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从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时华,张卫,胡谏萍.“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133-139.

[2]周志强,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4):36-43.

[3]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5):21-28.

作者简介:

肖圆圆(1990—),女,汉族,河南濮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全媒体
我国一流医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百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