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训练的有效措施

2017-10-15 05:13袁婷婷
北方音乐 2017年10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训练

袁婷婷

【摘要】声乐表演作为视觉与听觉相融合的音乐表演方式是演唱者依据自己的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审美价值与二次创作,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声乐表演要素。本文从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的基本要素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论述提升学生表演能力的有效训练措施。

【关键词】声乐教学;表演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意义

声乐表演作为视觉与听觉(音乐语言与形体动作)相融合的音乐表演方式是演唱者依据自己的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审美价值与二次创作的实现。声乐表演能力则是演唱者通过“语言、形体”等长期针对性训练所具备的“塑造形象、传达情绪、神形兼备”等能力。音乐作品只有通过演唱者生动的音乐表演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文化素质、准确的发声技术、生动的声乐表演能力”才能够完美诠释声乐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能力是为准确表达音乐思想与情感内涵服务的,表演者需要在表演中投入自身的情感从而真实生动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与内涵,为获得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需要教师重视加强学生声乐表演能力训练。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的基本要素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

王次炤先生曾在音乐美学术中详细标出:“声乐表演是由表演者心理活动去支配的,一名优秀的声乐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否完善据决定其表演艺术成就。”[1]由此可以说,声乐表演中演唱者“演唱技巧、心理素质”两者却一不可。熟练的演唱技巧与充足的演唱准备工作能够稳定演唱者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能有效提升演唱技巧的发挥,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二)具备“气息、语言、共鸣”等歌唱技能

气息——“善歌必先调其气”这句古语中明确指出呼吸作为歌唱的根基是声乐演唱的发声基础。歌唱呼吸建立于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需要经过科学的呼吸训练才能实现科学歌唱呼吸的要求。目前歌唱呼吸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类型。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运用歌唱者“胸腔、横膈肌、腹部肌肉”三者协调作用控制气息的歌唱呼吸,能够有效增强歌唱者的气息容量并把握调节气息的运用,被称为最有助于提升歌唱者气息的歌唱呼吸法。

语言——“清晰咬字吐词、良好发音、正确歌词读音、准确词意表达”是歌唱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其声乐作品大多带有浓郁的地域特点与民族特色。这就需要歌唱者了解音乐作品中歌唱语言的构成与发音规则,通过清晰咬字吐词将发音与正确读音进行贯穿。

共鸣——我国中央戏剧学院教材上明确标注:歌唱共鸣作为“扩展音响、调节声区、变化字音、美化音色” [2]的关键枢纽是美好歌声的保障。仅仅依靠声带所发出的声音是十分微弱且无修饰美化的,歌唱者在歌唱时需要依据歌唱内容调整共鸣比例,通过共鸣的强烈对比色彩增加歌唱的魅力。

(三)协调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动作”

面部表情——声乐表演中要求演唱者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神则是声乐表演中传递歌曲思想与内涵的桥梁。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3]强调的就是眼神在声乐表演中重要地位。经验丰富的歌唱家在演唱时都会准确的把握眼神技巧,从而塑造丰富生动的歌曲情绪并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传递。例如《长相知》的演唱需要演唱者具备“情深、坚定、决绝”的眼神表达“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至死不渝情感,从而触动观众的心灵。

体态——声乐表演中“自然、协调、落落大方”的体态表演对提升表演者的气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体态同属于二度创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声乐表演专业为学生开设形体训练专业课程教授形体线条的“对称、平衡、节奏、韵律、速度、意象[4]”等形体语言元素。通过这类专业性训练提升学生对自身状态的协调与控制能力,从而使其在舞台上收放自如的展现与表达美。

手势动作——手势动作与体态作为训练整体在声乐表演中能够细腻的传递声乐作品的旋律并具备指示性意义(舞台上不可能将每个场景都准备出,需要演唱者具备想象力并运用手势动作进行表达)。在声乐表演中,應依据声乐作品内容与角色演绎配合对应的手势动作以有效增强舞台表演力。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演唱表演时,演唱者应将手指向天空如同看到了白云飘。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训练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歌唱心理素质,积累舞台经验

声乐艺术的表演过程也是演唱者心理活动的再现过程,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声乐作品的表演完成效果。在日常演唱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专心演唱、进行情绪放松心理训练、自我暗示训练”等方式提升心理素质,并付出较多的“时间、耐心、毅力”对自身意志力进行调整,通过“冷静的头脑、完善的表演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演唱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丰富的舞台经验能够有效调节演唱者的不良心理,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表演舞台机会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让学生通过熟悉舞台环境、观众,降低自身对环境的生疏感,减轻自身压力。此外,学生应正确认识演出的意义并端正演唱态度,将演出过程当做学习的机会。

(二)提高音乐素养,深度分析理解作品

声乐表演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处理与演唱者自身的音乐素养密切相连。艺术作为一个充满感性的事物是文化内涵长期深厚积累所创造的,如果演唱者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是无法对声乐作品进行準确完美演绎的。声乐表演是演唱者对作品依据自身理解进行二度加工的过程。演唱者只有准确掌握作品的背景、思想内涵、情感,才能针对作品的旋律与节奏变化投入自身情感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将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传递给观众。

(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情感作为声乐艺术的核心也是全部艺术的生命之根。所谓“物动则心感、情动则声发”[5],声乐表演如果仅仅追求声音技巧而忽略的“情”,则给人以淡如白开水的感受是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每首所演唱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并将作品作者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去融合到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中,演唱者不仅要深入理解歌唱的内涵,并应从字里行间与旋律线中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情绪与韵味。学生在演唱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想象力,让自身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并将情感投入到表演中,从而丰满作品。声乐表演作为“歌喉、音乐、情感”高度融合的艺术在承担着演绎词情曲情的同时向观众展现了演唱者的心声。例如《牧歌》中需要演唱者将声音调整为悠扬柔和感,从而带领观众进入空旷辽野羊群点点美丽大草原。

(四)借鉴传统戏曲表演“神、形”

1.传统戏曲表演“神”的借鉴

我国戏曲中的“神”的表现主要依靠演唱者丰富微妙变化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心灵之窗的眼睛更是随歌唱内容进行“虚、实、远、近”变化传递出“喜、怒、哀、乐”等情感,就是指“眼中有神、声中有情”。 我国京剧艺术家李洪春以“喜、怒、悲、欢、忧、恐、思、酒、醉、颠、狂、疯、泼、荡” [6]14个字对戏曲表演中眼神诀窍进行总结。舞台表演并非单纯的生活模仿,而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对生活动作的提炼,所谓“笑的好看、哭的动人”就是指表演的艺术性。声乐表演也需要借鉴戏曲表演中的“精、气、神”,将“声音、表情、动作”三者贴切自然的融合,准确塑造人物形象与作品情感,并将作品情感准确生动的传递给观众。例如《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中段小芹对二黑哥的崇拜与喜欢之情就需要演唱者唱词与眼神准确结合,并将这种情感向观众传递。

2.传统戏曲表演“形”的借鉴

在戏曲表演中所说的“形”是指表演艺术的形体,即身段(身体各部分动作与运作规律),在戏曲表演中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程式。所谓“神无形则不显,形无神则僵死”,形体上所说的韵律感由眼神和动作共同构建。声乐表演若仅具备良好的素质与演唱技巧只完成了一半人物形象与歌词内容的刻画,只有结合贴切的形体动作表演才能赋予声乐作品灵魂使之生动化。通过借鉴戏曲艺术中“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程式与“引、定、开、合、错”等身段表演手势并灵活运用,演唱者才能够自然自信的在舞台表演中将作品意境进行展现,真正实现“能歌善演、形神兼备”的演唱水准。[7]

(五)进行语言、即兴音乐小品、歌曲演唱的训练

1.语言训练

歌唱语言是艺术语言的再创作,是人们生活语言的艺术综合提炼。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散文、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等语言作品的朗诵演播训练,让学生准确把握语言中的“重音、轻声、语气、停顿”,并掌握“咬字、用气、用声、表达”等技巧[8]。通过系统性锻炼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夯实学生“清晰咬字吐词、良好发音、正确歌词读音、准确词意表达”的语言基础为歌唱做到铺垫。

2.即興音乐小品训练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品则是艺术生活的浓缩。声乐即兴表演所依靠的是演唱者对日常生活的“体验、积累、提炼”,展示出演唱者依据自身“信念、想象、适应”二度创作人物形象的扎实功底与表演技巧。为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与即兴表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即兴音乐小品训练让学生了解音乐小品的主题、风格、情感,并在最短的时间将“人物、时间、地点、矛盾”等元素内容理顺。此外,学生应有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留心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从而在表演中充分融入情感以引发观众的共鸣。

3.歌曲演唱训练

“独唱、对唱、重唱”是最常用且最利于提升学生表演能力的演唱形式。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相关音乐作品训练,并针对学生在表演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点进行点评。学生在歌曲演唱训练中应准确把握演唱表演主题,例如《月之故乡》同一主题乐段由四部分刻画台湾人民与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深切盼望着祖国的统一。这要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应准确演绎出游子的思乡愁情。

四、结束语

声乐表演作为声乐教学的再现要求教师从技巧与表演两方面去培养学生,从而实现良好的舞台表演效果。为了快速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本文通过提升歌唱心理素质,积累舞台经验;提高音乐素养,深度分析理解作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借鉴传统戏曲表演“神、形”; 进行语言、即兴音乐小品、歌曲演唱的训练等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措施训练学生表演能力帮助学生把握舞台。

参考文献

[1]肖玲.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2]朱子健.浅谈中国声乐表演中的中国古典美学[J].音乐时空,2012(10).

[3]廖红英.声乐艺术表演技巧的培养及其运用[J].成功(教育),2012(22).

[4]陈姝.试论声乐表演的审美与创造[J].大众文艺,2012(22).

[5]武霄.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能力及训练[J].音乐创作, 2013(01).

[6]曹珊.高校声乐舞台表演艺术课程中的能力拓展训练[J].艺术教育,2013(02).

[7]王金晶.声情并茂 以情带声———浅谈如何处理好声乐表演中的“声”与“情”[J].艺术科技,2013(04).

[8]王永江.声乐艺术中表演技巧的培养[J].大舞台,2013(05).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训练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