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他一生中创作的众多音乐体裁之一,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斯特通过收集和整理匈牙利民间音乐素材,将这些民间音乐素材运用到这19首作品当中,使得这19首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
【关键词】匈牙利狂想曲;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的创作年份不详,于1853年在柏林出版,是为献给费力·欧尔奇男爵而创作的。这首作品与《匈牙利狂想曲》中的其他几首作品相比篇幅比较短小。结构是以“恰尔达什”结构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适用于钢琴体裁较为自由的曲式结构,速度是由“慢—快”进行变化,笔者通过速度的变化将此曲划分为四大部分:Ⅰ慢板即兴的速度(1-16,a+ a+ a+ a,a小调)、Ⅱ持续的行板(17-40,b+c+C,A大调)、Ⅲ快板(41-125,d+d+e+e,#f小调)、Ⅳ急板(126-164,f+f,#F大调)。
一、第Ⅰ部分
a段中第12小节的音乐从强转弱,快速的32音符的六连音紧密排列使音乐更为流暢。这里需要注意和练习的地方是如何使右手的旋律连贯起来,因为右手在弹奏时有点像“轮指”的感觉,需要仔细的分手慢练,将每一组的六连音都单独练习,反复练习最后达到清晰连贯的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右手的5指所弹奏的上层高音旋律,着重练习5指的觸键力量并突出这一声部的音乐,使得整个音乐更加丰满,内容变得更加充实。
二、第Ⅱ部分
b(17-24)段是慢板部分的第一段,这一段学生要重视谱子上的两个表情术语的要求:一个是“Andante sostenuto”译为“持续的行板,速度稍慢”;另一个是“quasi forte,altieramente”译为“有力的,高傲的”,按照乐曲要求,学生在演奏时既要掌握好乐曲速度还要演奏出一种高傲优雅之态势。
c(25-32)段的旋律声部大多出现在左手,所以在练习时要着重练习左手,将左手的旋律声部变的扎实,整个旋律的声音色彩变得浑厚开阔,突出2/4拍子的拍点重音,如同军队在进行阅兵时的稳重脚步声一样。
三、第Ⅲ部分
d(41-69)段主要由右手上行半音音阶呈现旋律,右手快速清晰的半音音阶跑动就好像在模仿小提琴快速拉奏一样,悦耳动听,而左手则是以轻快的跳音作为伴奏,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整个乐段给人展现出一幅热情活泼的吉普赛人围着火堆配着欢快的音乐在翩翩起舞的画面。
四、第Ⅳ部分
f(126-164)段的速度是最急板,这一段要始终用顿音(sempre staccato)进行断奏演奏,要注意双手八度和弦的演奏问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来演奏出辉煌灿烂、热情高昂的全曲最终高潮。
综上所述,《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在曲式结构、调性布局、节奏特点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宝贵的教学价值。首先,从乐曲结构上来看,这部作品是以“恰尔达什”曲式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适用于钢琴体裁较为自由的曲式结构,按照速度的变化来划分结构,全曲的速度由“慢—快”,分为:“慢板—行板—快板—急板”。其次,从调性布局上来看,本曲的调性大都在近关系调以及同主音调上相互转换,主要的调性转换为:“a小调—A大调—#f小调——#F大调”。在作品中,近关系调转调中出现了向下属或属方向转调以及三度关系转调,乐曲中向下属或者属方向进行转调体现出了古典乐派功能性转调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俞人豪,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司徒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赵鑫(1990—),男,汉族,河北昌黎,硕士,沈阳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法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