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新亮点

2017-10-15 14:53黄治涛
神州·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部编本拼音新教材

黄治涛

为进一步凸显主流教材在教育实践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2016年秋季,全国许多地区正式使用该套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渗透,加强了编写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价值导向鲜明

教材作为教育中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编者队伍的价值观和基本立场。部编本教科书作为站在国家高度编写的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层次更高,视角更开阔,较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在道德指引和价值导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语文因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一直承担着国民精神教育的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渗透都在部编本教材中得以显现。而在以往的教材中,这样的价值观教育,说教过多,没有很好地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一旦向说教倾斜,语文的学科特点就会被弱化了。新教材从编写之初就意识到,在价值观教育上要充分与语文的学科特色相结合,所有的语言美、情感美、品质美都应该是价值观导向与语文学科紧密相连,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地显现出来的。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入学教育展现了三个校园场景,旨在通过场景图来让新生了解校园生活与入学常规。而新教材的入学教育部分直接以“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命名,强调了小学阶段孩子们就应该具备的“角色意识”,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二、内容取舍得当

(一)识字写字教学注重夯实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第一学段的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会写800字左右。2011年版课标附录4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收录汉字300个。这些字字形相对简单,在段落篇章中重复率很高,同时又因为大多数字是其他复杂汉字的组成结构,所以这些字在教科书中一直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础内容。与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按照教学经验来编排识字写字顺序不同,部编本教材第一册的课文和练习的设计更加严格地执行300个字的基本字表。新教材在综合考虑字的结构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关系之后,确定了哪些字应该优先学习以便于学生们记忆、理解和应用。

(二)汉语拼音教学优化编排顺序

新教材有意识地在课文编写中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以往的教学安排中,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即开始学习汉语拼音,随后才开始识字认字。新教材将汉语拼音单元安排在了识字单元之后,再次强调了“汉语拼音只是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目前,有不少教师异化了汉语拼音的作用,常把拼音生硬地从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有机整合中孤立出来,片面地认为不完全学好拼音就不能学习汉字。因此,教师们热衷于拼音过关练习,让学生们“课课练”“节节练”。事实上,这些训练并不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拼音的认读主要依赖观察和模仿。一味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发音、如何书写、如何拼读,学生最初的语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会一点点消失殆尽,甚至逐渐产生厌学畏学情绪,最终导致对语文学习的排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新教材强调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第一册里有很多课文都将音节拼读与儿歌结合起来,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相结合,激发、唤醒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三)阅读教学回归经典传承文化

部编本教材重新为传统的经典文章“正名”,强调经典内容的传承与再挖掘。课文数量减少,教学板块增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收录课文20篇,新教材第一册收录课文14篇。虽然文章数量明显减少,但是教学内容却更加丰富多元。在精讲课文中增加了古诗文的呈现数量,同时在选编上也强调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熏陶作用。如新入选的《对韵歌》就节选自传统蒙学读物《笠翁对韵》,用雨雪、风花、云树、虫鸟等意象构建出一幅意境优美、清逸的美景。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接触这种意境优美的韵文,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全册共出现六次的“日积月累”栏目中,古诗入选四次,农谚俗语入选两次。《古朗月行》《悯农》以及《咏鹅》等经典篇目的出现,配合着韵文识字歌,共同提升着学生的语感,在对传统文化的美的感悟中,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渐入佳境。

(四)口语交际教学强调语境强化态度

人教版教材的“口语交际”基本上以具体的活动名称命名,虽然细化了活动内容,但很大程度上强调“说话”的形式,没有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如何说”“何时说”和“说什么”上。部编本教材直接替换掉了原有的活动名称,明确提出“口语交际”的概念,是对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視。新教材更加关注语境的作用,不再以固有的模式对应一类交际活动,而是以交际的对象、时间地点、对应的环境等为转移,这样真正体现了“交际”的目的,明确了孩子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要优先考量的问题,真正试图做到在学了语文之后,能在现实生活中用语文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获得提升。

三、体例编排多样

先前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不同主题来区分单元结构。这种体例设置考量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试图让教师与学生在对不同主题的探讨和学习中,增强教学双方的语文素养。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但语文教学也有偏向工具性的一面。传统的主题单元编排,体现了对语文素养的片面追求,无意间忽略了语文学习本身的规律性。各个单元的内容选择以呼应单元主题为第一优先级,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学生要收获哪些语文知识、获得哪些能力则处在次要地位。没有一个循序渐进或是明确的级别划分,导致很多时候语文课“上了和没上一个样”。因此,新教材在原有“主题分类”的基础上分轨并行,有些地方辅以“文体分类”的方法组织内容。如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的课文就通过《小书包》《大小多少》《升国旗》等篇目展现当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显性主题,而另一组课文中选用了内容并不直接相关的《明天要远足》和《大还是小》,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只是都以小学生的口吻来叙述,体现“观察”的隐性主题而已。这样一来,主题分类相对淡化,教师可以在特定单元内关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和培养,充分落实语文“工具性”的本质属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部编本拼音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