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姿,历久弥新。古诗词,这个离我们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那瑰丽的文字,华彩的篇章,优美的意境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担负起传承和弘扬的责任,使命使然,义不容辞。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呢?
一、熟读成诵,培养语感,领略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煙,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咏,以至成诵,仔细品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把握形象,读懂诗义,领会意境美
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形象,从准确把握诗词形象的角度鉴赏诗歌。
诗词的形象,指抒情主人公,更多地是指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人、事。准确把握形象,即要求能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点。赏析时,首先应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然后体味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氛围和构筑的意境。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经,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所写意象有“云峰”“古木”“深山”“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暗孤寂的山野暮色图,而第三联写到山中流水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如果是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就应把握人物其言其行,所见所闻。例如:分析孟郊《游子吟》中的母亲这一形象,就应从慈母的“手中线”游子的“身上衣”两件普通事物和“密密缝”的动作,“恐迟迟归”的意态上来分析,就知道这是一个普通而伟大的慈母形象。
二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的意象去理解感悟“此时”“此景”中的“此情”是什么。
诗词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是——即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对于意境的鉴赏,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要透过意象把握作品的画面;二是要沉浸在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感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创作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进行观察、体验,头脑中形成思想意念,情绪情感,并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出一幅幅真实具体、形象可感的画面,借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如杜甫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画面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在此景象中寄寓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呢?除了抓住画面还要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和情怀,两者融合,我们就不难理解到诗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辽阔的原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凉情怀。
第三是要学生多多品味名篇经典,领会其意境美。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乡愁之思,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春光之美,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夜间景色,还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金秋神韵。“野旷云低树,江清月近人”让我们看到了林边小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的写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体味到了夏日的风韵;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看到了秋日丰收的喜悦;“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那是美艳的冬天。
三、披文入情,还原场景,体会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借曲引情—例如:《咏柳》一诗,教学时,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天》,这首曲子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与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产生共鸣。学完全诗后,再一边听乐曲一边想象,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禁不住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借景融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借景抒情—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原诗歌场景,让学生在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设定自己就是作者,体会其感受。如《春江花月夜》。美景在画面中流淌,情感在景色中迸发。春意满江,江潮连海,海潮共月,月明春江。那有春色之美,江流之美,花林之美,月夜之美。更有离人愁思,思乡思人之情。作者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张若虚在诗中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象春江之水,流入学生心田,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在诗词教学中,运用以上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品味经典美文,感受真情,享受大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