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芳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各行各业都要求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此,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认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时刻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认知等实际情况,致力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能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而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既是主体亦是主要的承担者,其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线与方向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文”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与方法,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并对其有着一定的操纵作用。至于“关怀”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结果。现如今,人文关怀已然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人在价值、需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与此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衍生物,人生关怀还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得以有效延伸。对此,作为培养大学生主观思想认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应把握客观规律,遵循学生实际,如此方能通过人文关怀了解到当今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诉求,从而帮助大学生接触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进而在满足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让其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在最新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人文关怀的渗透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即通过展现对学生无私的爱以及时刻的关心,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而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道路上敢于担当,从而促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效发展。若将立德树人视作高校的立身根本,那么人文关怀则是高校的发展之基。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自十八大以来,我党便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切实做到了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人作为社会发展中当之无愧的主体,唯有首先对人全面发展的中心给予高度肯定,方能确保国家对人民的主体地位。纵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不难看出。人文关怀始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重要。其所体现者不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更重要之处在于体现“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因此,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高校需对学生给予高度的关怀与尊重,并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负担,如此方能促使学生更加坚定自身的理想与信念,。由此可见,人文关怀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关键。然而据我国相关调查显示,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会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仅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5%,而接近半数的学生会选择将烦闷留予自身。以上两组调查数据,足以证明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对此,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认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务必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在确保社会安全利益的同时进行高校人文关怀,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敏锐思想与健全人格,如此方能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进而为促进我国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构建先进高校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在政府部门的指引下,已然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并能以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辅助。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加大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投入,并通过人文关怀的体现来促使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由此使得国家关爱学生成长的政策也得到了有效落实,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高校建设工作逐步往“双一流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人文关怀落实不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然而国内许多高校,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仅关心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人文关怀的确实,使得如今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独立性。此外,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极易遭受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影响。对此,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不遵循学生实际,则必将导致学生的成长过程出现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合理
当前,部分高校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思想道德方面的组织,或频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讲座。然而这种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非但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遭致学生方案。要知道,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而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反而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
(三)人文关怀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
为人师表者,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的鼓励与关心则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巨大动力。因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务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唯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方可切实掌握学生的内心诉求,进而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当前,许多教师所采取的人文关怀措施过于形式化,其所安排的走访行为大多为事先所安排,至于交谈的内容也早于事前准备好。如此形式化的人文关怀非但无法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反而会起到反效果,甚至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并最终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主动个性培养,对客观活动比较重视
在如今这种处处讲求“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各高校虽也倡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由此应运而生的许多社团也是始终致力于此点,但在社团的表壳下,仍存在许多亟欲解决的弊端。如高校的社团,虽是作为一个开拓学生思维的团体,但在社会的实际运轉过程中,却鲜少考虑学生的主动性,甚至在某些时候,即便大家已表达出不愿参加活动的医院,仍是强迫其参与,如此一来,不仅无法达到活动应有的效果,还极易招致学生反感。虽然,社团活动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但学生的自主性亦极为重要,唯有结合学生本身优势展开有针对性的培养,方能使其适应社会潮流,成为对社会有助益的人才。endprint
(二)忽视思想教育,对书本教育过于重视
近年来,我国虽始终致力于新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截至目前,应试考试仍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至于教师则因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其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仅是看重其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基于此背景,学生也只能沉浸于书本与成绩之中,如此必将遭致自身本心的缺乏。对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更应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如此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三)忽视个体效益,对整体效率过于重视
无论国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人才都始终是时代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无论社会或高校,都应过于重视社会需求而忽略了个体的成长。以至于高校在行驶教育权利过程中,也盲目地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命强加于学生个体,如此必将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进而让高校教育陷入仅顾整体利益而不顾个人兴趣特点的局面。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坚持以生为本
所谓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任何教育,唯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在关注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关心学生生活,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如此才能在落实教学工作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的实效,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并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仅是简单地睡觉,而是要在关心学生之余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如此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严格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第二;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教师均应对其给予高度的肯定,如此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继而积极践行人性化教育,以达到最初的教育目标。
(二)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其所面向的对象终归在人。而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思想。因而针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来适当调整教育内容,不仅要在教育方式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使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可充分体现出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以此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与现实性的要求。如江泽民同志就曾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过反复强调,他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除了要注重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创新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以及手段等各方面之外,还应致力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主动性。对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首先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某些教条主义相背离的问题,其次则是在原有的专业设置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将人文教育思想渗透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当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多的融入不同文化的思想内核,并积极对母体文化展开反思,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入,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学生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历来便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认为唯有充分发展个人个性,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马克思还特别指出:“所谓个性充分发挥,即‘充分发挥个人的一切天赋”。就学生而言,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才能,因而在理解事物方面,不同的个体,其理解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也正因此,不同个体在面对自身追求时,才会将一切打上个性的烙印。对此,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大学生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现代大学生,其在思想认知、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均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应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层次性需求。包括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应因人而异。但无论怎样的教育方式都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即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即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革新传统以制度约束学生的做法,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差异,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方案与措施,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行的养成。
五、结语
总之,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认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始终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并于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心,如此方能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紧跟時代步伐,并始终坚持将学生成长视为教育的重点工作,如此方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进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铁英.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0(10):145-147.
[2]王云霞.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5):81-83.
[3]张陶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最终落脚到帮助人[J].黑龙江史志, 2009(20):126-127.
[4]闫军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15):70-73.
[5]李宏芳, 李宏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价值分析与基本策略[J].教育探索, 2014(7):111-113.
[6]金永成, 曹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刍议[J].科技资讯, 2011(4):168-168.
[7]曹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人文关怀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03):121-123.
[8]周东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7):170-1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