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铭焓
以质量和创新为前提的“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对一线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做到教培相融促养成、培植工匠精神,专业实训重体验、理解工匠精神,校企合作真实践、追求工匠精神,培养新一代“工匠”。
连续三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并一再强调“中国制造”。国务院也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做出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就要求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发挥工匠精神,苦练内功、追求卓越,不断深入进取,努力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装备,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高职院校,怎样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如何围绕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来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和实施?如何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紧密有机衔接,使“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觉醒,使学生真正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走上工作岗位也成为独挡一面的“工匠”,是高职院校综合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培相融促养成,全力培植工匠精神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大后方”。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努力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建立爱岗敬业、奉献服务、诚信待人、注重合作的基本职业道德,实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初步养成。
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渗透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紧密融合,向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劳动光荣、职业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精神,培养和塑造专业敬业、细致细心、精益求精、创新求变的工匠精神,形成学生之间树立工匠心态、精学各项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打造高职学生的职业自信。
二是更新教学方法,培育工匠精神。教师从专业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出发,准确预见目前甚至未来市场需求的本行业相关技能要求,设立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和考核办法,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专业,端正学习态度,打牢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講述法、演示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灵活交叉使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督促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是监督教学情况,评估工匠精神。包括高职教学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的了解评估和监督,也包括任课教师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评估。
四是培养自学能力,传承工匠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管理,并能及时作出评价、反馈,进而修正和控制。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工作态度和必须创新才能发展,为将来学生开拓创新——这个工匠精神的核心提供身心准备和理论支持。
专业实训重体验,深刻理解工匠精神
专业实训是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职业精神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自学能力,更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灵活运用各项技能。
首先,在专业实训中高职院校必须将以往单门课程实训整合为专项职业综合实训,在职业教育期间为学生主动提供培训条件和岗位,模拟从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工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实地解决,一来使学生对行业工作流程、工作特点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二来手把手的教授也可以使学生完整的掌握相关技术,从而传承产品核心竞争力。
其次,以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目标为导向,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发扬为出发点,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或参加学生和教师的技能培训、技能考核、技能大赛,在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工匠精神的训练养成和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再次,学校设置实训内容必须与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一致,全面深入进行培训,甚至略微超前。学生不能只学皮毛,对知识技能一知半解,使学生在培训过程中树立起主动学习、爱岗敬业、团结一致、创新求实的信心和决心。
校企合作真实践,定心追求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制高点”。高职学生真正拥有工匠精神,必须既要有足够的理论功底,又要必备相关实践技能,更要以求精创新为己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依靠高职院校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高职院校虽能模拟企业运行的各项软、硬件,但由于时间关系,这种模拟运营决定了它的短期性。而且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永远不能预测,再加上学生在实践中并未接触到企业的文化熏陶,对企业的发展更是缺乏全面认识和未来趋势的预测。因此通过专业化的行业指导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
首先,高职院校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可以根据现有专业,与企业联合,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招工、招生同时进行。通过校企共建,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缺口开展对接式培养。这样大多数学生一入学不会为将来工作发愁,反而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尽快上岗进入角色,学院也能培养出“学校拿得出手、企业用得上手”的人才,这就是所谓的“双元”培养机制。
第二,在学生就业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吸引学生,一定的奖罚措施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对现有工艺进行创新,把工匠精神由理论变成现实,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为企业赢得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企业和高职院校都要尝试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推进制造企业与职教院校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开拓有效的道路。
总而言之,“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条件下做出的制造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策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将是这一伟大战略的重要践行者。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必须做到以理论结合实践教育为根本;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导向;以传承为方法;以创新为使命,为学生早日成为行业“工匠”做好准备,为实现我国建设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业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相应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J].国务院公报,2015(34).
[2]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
[3]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中国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5]王丽媛.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