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逛故宫,领略国宝之美

2017-10-15 08:25墨言
小演奏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代表作品缂丝珐琅

墨言

作为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仅在于其恢宏大气、设计精巧的古建筑群落,更因为它是一座藏宝巨库。

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里,收藏有文物100多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仅一级文物就达万件之多,故宫内的一些宫殿里还设有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和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以及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博物馆文物收藏之最。

步入故宫,面对如此琳琅满目的古代珍品,你是不是感到有些眼花缭乱了呢?那么,就让我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最典型的十大鎮馆之宝吧!

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的代表作品,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全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的城市面貌及民生百态。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宏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952年,东北局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员杨仁恺作为长春伪皇宫文物清理小组成员调查与回收溥仪留在伪皇宫小白楼中的珍贵文物时,发现了一直被认为于1923年紫禁城建福宫西花园大火中化为灰烬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使这一传世名作得以重见天日。

法帖之宝《平复帖》

西晋陆机书法作品《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平复帖》实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具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又被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后被收藏家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却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幸而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使这一珍贵文物得以保全。

织绣之宝《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此图轴为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几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精工细密,很好地体现出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来比喻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其次缂技易学难精,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也因其贵重,古时多为皇家所垄断,图下方缂有“子蕃制”、“沈氏”方印,玉池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果亲王府图书记”、乾隆帝御笔“乐意生香”,另有“乾隆宸翰”、“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等印记,可见这幅作品在清皇室藏品中的重要位置。

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瓶身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有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末署“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

景德镇有句话:“若要穷,烧郎红。”可见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镇主持御窑,试图烧制出失传数百年的祭红,却意外烧制出另外一种更为鲜亮的红釉瓷器,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青铜之宝酗亚方尊

酗亚方尊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重21.5千克,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个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个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设出器口,形象庄严,采用分铸法浇铸而成。

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尤以方尊传世较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酗亚铭文的青铜器,酗亚是一个氏族的徽号,从挖掘的墓穴规模以及众多带有酗亚铭记的器物来看,是酗亚氏族用来祭祀历代先王及太子的用具。

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钟高185厘米,面宽102厘米,侧宽70厘米,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据记载,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乾隆十四年完工,此钟最终成型共耗时五年之久。

十七世纪前,古代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我国造钟工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华”作坊制造的南京钟,屏风式样,钟面镀金,镌刻花纹,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和报时清脆、走时准确闻名海内外,曾于1903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特别奖。endprint

宫廷之宝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为故宫金器的代表作。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用八成金制成,杯为圆形口,口边刻有回纹,并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通体錾刻缠枝花卉,其上镶嵌数十颗硕大珍珠、红蓝宝石和粉色碧玺,杯两侧为双立夔耳,夔龙头各嵌珍珠一颗,底部以三象首为足,外形呈鼎式,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飲酒器。

“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 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到元旦凌晨子时,清代皇帝将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所以金瓯永固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

油漆之宝张成造剔犀云纹盘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盘高3.3厘米,口径19.2厘米,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盘底黑漆浮躁,显然曾经重髹饰,正中署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髹底漆时所加刻。

张成以制造剔红器最得名,负誉海内外,其中以剔犀器尤为少见。盘底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以此件剔犀圆盘便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炉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代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又产生出一个新的类别——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珐琅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此炉腹部主体纹饰是大朵的红、白、黄三色缠枝莲花,周身一共6朵,其下接近足部以红白莲瓣纹为饰,其上接近口部在浅蓝釉底上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一周12朵,其纹饰典雅大气,色彩纯正富丽。此炉最可贵的是釉质莹润,有些地方甚至犹如玻璃般明澈,堪称经典。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而得名,实际上早在中国元代就已出现掐丝制品。这件精美的掐丝珐琅炉就是景泰年间改造的元代珐琅器,景泰朝的工匠借元代珐琅的高品质为自己在中国工艺史上赚得了“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以至于金属胎掐丝珐琅也被冠以“景泰蓝”之名,所以此件景泰朝御制炉其实是元代珐琅工艺的杰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代表作品缂丝珐琅
艺术歌曲的风格探析
景德镇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征分析及其代表作品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浅议欧文·威斯特的文学价值
浅析沈周早期代表作品《庐山高图》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织中之圣”藏巷陌
珐琅器之画珐琅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