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词汇﹑语法、背诵等方法进行教学。然而,这种一以贯之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要想使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取得成绩与,情感因素占据很大位置。因此本文主要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结合当前我国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诸多问题,阐明影响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情感过滤因素,探讨该假说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情感过滤假说;初中英语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有关知识,成为学生之前,首先是一个具有情感的人,学习者认知的程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因素的制约。而在最初的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说翻译法和听说法,教师更注重学生认知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了而忽视了学生情感因素(王初明,2001)。随后随着暗示法、社团语言学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出现,学生学习中的情感
因素开始得到关注。并且直到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监察模式”中的“情感过滤假说”的出现,肯定了情感因素对于学习者二语习得水平的影响。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虽然是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但其对外语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出发,联系教学实践,探讨该假说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概述
情感过滤假说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中所得到的综合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再借助语言习得机制才有可能获得习得的语言能力。该假说旨在处理各种情感因素与二语习得过程之间的关系。它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控制习得者输入和吸收的语言量,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内化。
三、影响初中生情感过滤的因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学校对人们学习的客观要求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一般认为,融合型动机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更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
(2)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是对自我评价的积极态度。自信心高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怕犯错误,敢于用英语进行交际并表现自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则害怕自己做不好而不愿表达,怕出错就不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使用语言的机会就很少,不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焦虑状态。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克服障碍,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的情绪状态。Alpert 和 Haber根据焦虑对学习者的影响把焦虑虑分为两种,促进型焦虑和抑制型焦虑。前者可以使学习者保持警觉,时刻想办法使自己的学习再上一个台阶,克服焦虑情绪;后者则对学习者产生极强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通过担心和自我怀疑,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学习者课堂参与程度和产生对语言学习过多的抵制心理达到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周榕,2004)。
四、情感过滤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1)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一样。学生的动机强弱与否,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学生本身就对英语不感兴趣;对自己学习英语的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怎么样都学不好;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学生自身比较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还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需求、期望、态度和习惯加强管理。
(2)把握知識输入难易度,改进提问方式,增强学生自信心。自信心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自信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自信心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改进错误。因此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英语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3)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改进评价方式,缓解学生的焦虑感。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要采取一些手段去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精力充沛,有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用语言的方式,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寓教于乐。最后,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学习策略。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和青春期,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结语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对初中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习中的焦虑感、学生的个性都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的因素。把英语教学和这些情感因素结合起来,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发挥学生的个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赵德珍,2012)。同时,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善于抑制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感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振前.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20-25.
[2]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外语界,2001(6):15-20.
[3]赵德珍.创设高效英语课堂之探索[J].教育研究,2012(2):120-121.
[4]周榕.对初中生英语学习和情感态度的现状调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2):8-24.
作者简介
牟晓雪(1993-),女,汉族,山东省寿光市人,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英语,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