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琳
摘要:福利机构为孤儿提供庇护场所、生活保障、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成年后回归社会。因其特殊的成长方式,这一群体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存在融入难、适应难、资源匮乏等困难。社会工作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介入,帮助成年孤儿增强社会功能、链接社会资源、倡导社会政策支持,为福利机构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福利机构;成年孤儿;回归社会;社会工作
一、概述
孤儿是失去父母或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其中由福利机构供养的这一群体中生理、智力残疾所占比重较高,心智和心理成熟度普遍较低,社会功能欠缺,从而导致他们成年后滞留在机构内,回归社会难度较大。福利院有限的居住空间和服务内容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帮助具有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实现生活独立成为福利机构社会工作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工作。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机构社会工作实务角度出发,阐述如何推动孤儿成年后回归社会工作的开展,缓解国家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供养压力。
二、机构成年孤儿回归社会面临的困难
(一)整体能力有待提高
成年孤儿从小在机构长大,因为生理、智力等原因,大部分人没有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社会化教育,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成年孤儿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已经就业的成年孤儿,工作岗位大多集中在基础服务行业,工作稳定性弱、上升空间小。
(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
成年孤儿在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欠缺,导致其无法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外遭遇困难时,他们便会回到福利院已有的支持网络中寻求慰藉,社会归属感较弱,无法完全融入社会。
(三)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安置体系
成年孤儿从福利机构到社会的流通渠道較少,与此同时,成年孤儿在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等领域的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针对残疾成年孤儿的无障碍环境不健全,让该群体抗拒社会生活,对机构高度依赖。
(四)社会对成年孤儿接纳程度不高
社会大众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对这一群体接纳度较低,在就业、婚嫁以及日常生活中,“贴标签”等社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三、社会工作介入机构成年孤儿回归社会的工作模式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支持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级递升。该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求才会出现,并发挥激励行动的作用。
2、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人在社会中学习”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将个体置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有利于提高人类学习的能力。
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个人面临的问题是由于环境支持薄弱、社会分配不均甚至社会制度的限制所导致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专业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之中进行考察。
(二)社会工作介入方式
1、微观层面。社会工作微观层面介入以直接服务为主,包括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服务内容主要针对特定的个人或某一部分人共同存在的问题,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如心理咨询、调解矛盾、资源链接、能力培养,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内容包括生活、医疗、就业、婚嫁、住房等各个方面。
2、中观层面。中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将机构成年孤儿看成一个整体,社会工作者整合机构现有资源、贯彻执行政策法规、链接行政资源和社会力量,为成年孤儿全面争取机构、政府、社会资源的支持。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在福利院内倡导机构责任和机构关怀,促使成年孤儿在机构内能够获得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3、宏观层面。社会工作宏观层面介入包括政策倡导、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动员等内容。这种介入方式中社会工作者不直接提供服务,而是借助机构平台、借助行政体系,倡导政策制定、完善政策实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四、机构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工作的意见建议
1、由机构安置向社会安置逐步转变。福利机构孤儿成年后,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可直接进行社会安置,如申请公租房、推荐就业等,防止产生机构依赖,削弱社会功能。对于重度残疾或生活无法自理的群体,分散安置于市、区福利机构,避免因安置过于集中对机构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2、壮大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提高实务能力。根据机构成年孤儿数量,按比例配置社会工作者人数,给予成年孤儿足够的社会工作关注。与此同时,机构对社会工作者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提高社工实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他们走入社会。奖励与惩罚是激励的正负两个方向,在成年孤儿回归社会过程中,政府和机构可合理配合使用这两种激励方式,帮助他们减少不良行为、提高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减少对困难的恐惧心理。
4、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保障和支持。社会工作扮演倡导者的角色,倡导新政策的制定、呼吁修改完善现有政策、提倡在工作场所、生活场所以及公共区域设置无障碍设施,公共服务场所开设残疾人绿色通道,营造无障碍的社会生活环境。
5、倡导平等、友善的社会氛围。社会工作者呼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关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同时使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人应该遵纪守法、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3]王冬梅.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大龄残疾孤儿就业服务研究——以S寄养机构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