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明+姚名颜+胡建锋+胡庆成+杨永胜+罗丹
摘要:延迟满足是指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分为目标选择阶段和目标维持两个阶段。学业延迟满足对中学生学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受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学习目标的难度,人格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学业延迟满足;大五人格
延迟满足由Mischel(1974)[1]最早提出,他认为延迟满足是个体心理成熟的表现,指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心智日益成熟,延迟满足的调节由外部因素向内部因素转变,内部因素对延迟满足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Bembenutty(1996)针对美国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能力编制了学业延迟满足量表ADOGS(The Academic Delay Of Gratification Scale,简称ADOGS)。该量表是一个单维度量表,由十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都为学生提供了两种选择情境,即时满足和等待一段时间后的延迟满足,要求学生二者选一,每种情景分为两种程度,可能会选择和肯定会选择。李晓东根据我国中学生的特点修订了此量表,设计了九个选择情景。
Mischel提出的延迟满足实质上是自我延迟满足,从个体自身角度出发包括目标选择阶段和选择维持阶段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选择阶段,个体会基于延迟奖励的价值、自己的信念和动机而做出延迟满足的选择;第二阶段,维持阶段,延迟者需维持他所做出的延迟满足抉择,直至达到最后的目标。目标维持阶段是个体为维持目标选择而实行的认知和行为过程,成功的目标维持活动取决于个体能否避免分心物的不利影响和正确的使用认知策略。目前大多学者都认同Mischel关于延迟满足概念的诠释,认为延迟满足是个体为达到某种更大但又无法立即达到的愿望。
学业延迟满足对中学生学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学生减少分心,顺利完成学业任务达到学业目标的保证。影响学生延迟满足的因素颇多,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学习目标的难度等外部影响因素;就内部影响因素而言,人格因素是影响学业延迟满足的关键。目前关于延迟满足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有三种观点:第一观点由Mischel等[2]人(1972)提出,他认为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或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延迟满足策略而得到提高。延迟满足能力源于认知能力,个体在面对即时诱惑时通过转移注意力,分散即时刺激带来的不良影响,坚持延迟满足达到目标,因此延迟满足高的个体更容易在充满诱惑的多种选择的不良环境中获得成功;第二种观点认为延迟满足源于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自我控制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控制情绪和冲动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是个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延迟满足高的儿童能抑制冲动的表达,做出符合处境的行为,Funder等[3]人认为延迟满足是种个性特质,具有稳定性,强调个体在延迟选择中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三种观点认为延迟满足与人格的多方面相关,包括人格特质、认知、自我控制等的多维度的结合。本研究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延迟满足受人格特质、意志品质、自我控制等多方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Mischel W.(1974).Process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In L.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7).New York:Academic Press.
[2] Mischel W,Ebbesen E B,Zeiss A R.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2,21(2):204-218.
[3] Funder D C,Block J.The role of ego-control,ego-resiliency,and IQ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6):1041.
基金項目:长沙医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长教医[2017] 18号—040)
作者简介:李黎明(1995–),男,湖南常德,本科,学生;
通讯作者:罗丹,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教育多年,在《中国医学伦理学》《临床心理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带领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一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