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
摘要:本调查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北京985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及支持力度,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北京985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一、前言
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显示了现今高等教育综合化、系统化的趋势。我国的教学模式正发生改变,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为“大众教育模式”。显然,要与时俱进,惟有通过教育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标准是基础宽厚、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个性鲜明,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随着高等教育拓宽专业、加强基础的改革,毕业生的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其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的知识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对于人才的衡量及评价标准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是侧重于是否能够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能力及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因此国家及高等院校必须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保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通过北京985高校大学生对北京985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有了大致了解,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二:问题及原因探究
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开展科技立项、科技评审、科技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活动形式日益丰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就现有的组织模式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其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主要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挑战杯”等实践环节来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希望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实践,以及教学计划,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科研氛围的营造,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新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较为热心,但是缺乏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大二学生才开始学专业课,高年级的学生面临进一步升学或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少有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寻找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的难度也较大。因此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计划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首要因素。
2.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与传统的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速度比较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甚至还未真正起步。由于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营的长效机制,其内容涉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一系列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营造出浓厚的科技学习氛围。
3.缺乏充足的科技经费。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显著增加,科技经费问题往往成了许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开展的瓶颈。往往学校拨付给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专项资金都是有限的,有时候拨付也不够及时,与此同时学校教务处和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4.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普遍性及可操作性。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存在缺乏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应有必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都是通过学生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各类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习和锻炼,没有能够形成标准及系统化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甚至缺乏系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支撑,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5.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从专业学科门类上来看,理工科学生进行创新在各个方面要明显优于文科的学生。理工科学生在软件设计及发明创造上与文科学生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文科的学生只能够通过调查报告等获得成绩。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都比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对此,我们提出了一些简要的建议: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彭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1—10
[2]周培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016—19.
[3]江云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03.
[4]薛绯.构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途径和意義[J].中国青年研究:2008—09.
[5]华正伟.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