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下的人生

2017-10-14 20:02方英姬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8期
关键词:兰德苏联

方英姬

1917年10月,苏维埃布尔什维克推翻沙皇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2017年,时值苏联十月革命100周年,对于它的解读,在俄罗斯社会舆论中,虽然还存在着两种泾渭分明的看法,但是“公众越来越不再将这些革命视为胜利,而是引发几代俄罗斯人陷入苦难的悲剧”(法新社)。

在这一苦难的悲剧岁月,有两位非凡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安?兰德和瓦西里?格罗斯曼,以其各自的亲身经历和生命体验,讲述了他们在不同语境下,别样的人生故事。

安?兰德与格罗斯曼相同之处甚多。他们都于1905年出生在俄罗斯;他们都在年幼时,便展现出对文学的兴趣和写作的天赋;他们都在自己人生的早年就开始执笔创造;他们都在12岁时目睹了1917年爆发的苏联十月革命,亲身体验了这场革命带给俄罗斯社会的灾难性后果。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生长在犹太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犹太文化的影响。然而,作为犹太人,他们所受的更多影响,来自于其家庭外部。“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提及俄罗斯民族性时,如是说。此言清楚地揭示出俄罗斯民族的身份危机,形象地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的心理纠葛。而生活在俄罗斯的犹太人,其心里压力更是沉重不堪。他们除承受着俄罗斯人共有的身份焦虑之外,还饱受俄罗斯主流群体的歧视和统治者的不公对待。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在圣彼得堡遭民意党成员刺杀身亡。沙皇政府借口在被捕的嫌疑犯中有一猶太妇女,便骤然掀起一场空前的反犹风暴。反犹活动先从乌克兰南部开始,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犹太人遭到大群暴民的袭击、驱赶和残杀。189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再次掀起反犹浪潮。1905年11月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结束长达一年之久的反对他统治的抗议活动,曾发表宣言答应赋予其臣民更多的政治权利。可是时隔几天,却又发生了以反对犹太人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暴力行为,1000多名犹太人在俄国的敖德萨被打死。这次屠杀是反对军官和政府官员们煽动农民干的。因为他们认为前一年的抗议浪潮得到了犹太人的支持。同样的遭遇和体验致使俄罗斯的犹太民族,普遍患有孤独感和灾难感。这些共同的心里特点,培养了他们特立独行的性格,眼光独到的观察社会,分析人性的能力,以及摆脱困境的超凡智慧。

然而,在安·兰德和格罗斯曼步入20岁时,两人的命运开始分叉。安?兰德移居美国,格罗斯曼留在苏联;在美国,安·兰德,才华尽展,风光无限。因为她勇于直面、直言人类的本性,因此屡遭贬损,也频获褒奖。她著作等身,作品销量节节攀升,享誉西方世界;在苏联,格罗斯曼的命运天上地下,跌宕起伏。他战战兢兢,欲言又止。他著作不少,但屡遭封杀。他由一颗耀眼的文坛新星,日渐暗淡,直至默默无闻。

安?兰德( 俄语原名:Али?са Зино?вьевна Розенба?ум)在西方世界是一位极具影响,也颇受争议的人物。她慧眼独具,以别样的角度观看社会,洞察人性,经常语出惊人,引起舆论哗然。人们往往站在各自的立场,评判她的政治观点和哲学主张,得出的结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坦言,“我是安?兰德的粉丝。”;而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左翼知识分子领袖诺姆?乔姆斯基,对她的定义却大相径庭,“她是20世纪最邪恶的人之一。”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安·兰德很超凡。其思想影响过,并还在影响着当下美国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她生前,人气极旺;她逝后,名声更噪。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全美最大图书俱乐部做了一次读者调查,在被问及“最影响你一生想法”的书时,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紧逼《圣经》,位列第二。如今,面对全球经济动荡日趋加剧,人类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的现实状况,人们对个人自由等价值的思考愈发深入和重视。不断有人试图从安?兰德的思想体系中,寻求解释和答案。其作品销量,更是数以几百万计;关于她生平的记录片列入奥斯卡评选名单;1999年,美国邮政系统发行一枚纪念安·兰德的邮票;有些知名大学将安?兰德哲学思想及其理论研究被纳入本校的教学计划。

安·兰德的超凡固然源于她的聪颖、才智和果敢的性格,使她在面临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判断,及时抓住机遇;也源于她的幸运,生逢其时,亲眼目睹并亲身体验过激荡起伏的历史大潮。这为她的文学创作和哲学主张提供了坚实的依据。然而,最重要的是,她所处的话语环境,为她的成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也因为这一同样的原因,瓦西里?格罗斯曼的命运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他由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突然中途坠落,跌入深渊,有生之年,再无翻身之日,直至在默默无闻中孤独辞世。

安·兰德于1926年乘邮轮离开苏联前往美国,并于同年2月抵达纽约港。置身在这座矗立着自由女神雕像的都市,眼望着一座座摩天大厦勾勒出的天际线,她后来在小说《源泉》里这样写道:

“我愿意放弃世界上最壮观的日落场景,只为目睹一眼纽约的摩天建筑。大厦伸向天际,显示着人类的意志力。我们还需要什么信仰吗?如果这里面临战争的威胁,我会将我自己抛身天际,以我的肉身保护这一切。”(笔者译)

如此惊喜,如此激动,如此决绝,是因为她刚刚背向的,是一幅苍凉、破败、灰暗的景象。两者在她的脑海中,形成的鲜明反差,极具冲击力。

“彼得格勒弥漫着碳酸味。

一面原本红色,现已褪成灰粉色的旗帜悬在钢梁上。

高高的大梁伸向玻璃屋顶。由于经年的风尘,玻璃已色同钢梁。有些已经破碎,不知何时被哪颗弹片击穿。破玻璃的尖茬裂着嘴,仰望着天空。天空灰似玻璃。旗下吊着一条残破的蛛网。蛛网下面悬挂着一个铁路专用的大钟。它那镶着黑字的黄脸上,没有指针。钟的下方,是一群候车的乘客。他们面色苍白,衣着油污。”

……

“办公室内光秃秃的墙,被用作了毛巾,擦过许多只手。在褪色的漆壁上,留下一道道曲里拐弯儿的五指印记。已被国有化的老宅现在是政府办公室。卫生间里,虽然洗手池已拆除,但它的轮廓锈迹却原处依旧,被拔掉的铁钉在墙上留下的一个个孔洞 ,很害眼。还有两根断裂的水管,悬在墙外,好像负伤老宅的肠子。endprint

……

她在那儿领工作证。所有年满16岁的公民必备、并受命随身携带、随时出示本人的工作证:就业和离职时必须出示并在上面盖章;搬进或搬出公寓时;入学时;领面包卡或结婚时。新苏维埃护照不是普通的护照,而是允许公民活下来的证书,叫做“工作证”,因为劳动和生活已被视为同义。”

……

“给,你的工作证,阿古诺夫娜公民。”那官员说,“你现在是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共和国中的一员了。愿工农兄弟成为你的生活目标,因为那是红色公民的目标。”

他把工作证递给她。证件首页上方印有标语: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下方印的是人名:

吉拉·阿古诺夫娜” (笔者译)

这是她在1936年出版的小说,《我们活者》中,描绘的1922年,即十月革命爆发5年以后,苏维埃政权治下的社会情景和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她在本书再版前言中说, “这并非一部关于苏俄的小说,而是关于人与国家的。其基本主题是人生命之神圣----用 “神圣”一词,所要表达的,并非神秘,而是最高价值。”。

1934年,在安·兰德发表《我们活者》的前两年,瓦西里?格罗斯曼(俄语:Василий Семенович Гроссман)就已经发表了其首部短篇小说《在别尔季切夫城》。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不通情理的女政委如何在爱和尊严的感召下,获得了人性觉醒的故事。女政委瓦维洛娃戎马厮杀,执行军纪毫不留情。她当众处决了逃兵耶和林。后来,瓦维洛娃怀孕,而且已临近分娩,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小镇的洋铁匠叶菲姆夫妇家去待产。玛丽一家对她的关怀和爱融化了她冰冷的性格,把她变成了一个有母性的女人。而后对于革命的忠诚使瓦维洛娃放弃了孩子和平静的生活,独自追赶远行的队伍。小说面世之初,颇受好评。1937年至1941年间,他发表了四卷集长篇小说《斯捷潘?科尔丘金》。作品讲述的是青年工人斯捷潘生活与斗争的故事,详细地描绘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及成长过程。作品发表之初,好评如潮,使格罗斯曼一举成名。他被视为苏联文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斯捷潘?科尔丘金》甚至曾一度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提名,但后来,遭斯大林本人亲自除名,理由是该作品表现出对孟什维克的同情态度。

1941年纳粹德国军队入侵苏联时, 估计有20多万、近30万犹太人被困于别尔季切夫。他们大部分惨遭德军杀戮。其中,就有格罗斯曼的母亲。因此,格罗斯曼本可以享受免服兵役。但他并未利用这一机会留在后方,以逃避战争,保全生命。他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他亲临并目睹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以及柏林攻坚战。这使他能以第一手资料报道战况。 此外,他还写作了《主突方向》、《特雷布林的地狱》等名篇。1942年,他的中篇《人民不朽》发表在《红星报》上。作品讴歌了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雄主义及其大无畏精神,成为苏联战争文学的经典。他作品也极大地鼓舞了战争中与德军殊死搏斗、保卫祖国,以及战后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的苏联军民。因此,格罗斯曼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1943年,安·兰德发表了给她带来巨大声名的小说《源泉》。这是她用7年时间,精心打磨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洛克是一个诚实而坚强的建筑师,他志在启蒙社会,却在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他的设计风格被社会视为异端,一度沦落到采石厂当小工。他深爱的女人也处处和他作对,并与他的夙敌结了婚。最后,他答应无偿为政府设计经济实用房,但他的设计被政府主管部门任意修改,万般无奈之下,他用炸药把建到一半的工程炸为碎砖和瓦砾。在法庭上,他也同样英勇地孤军奋战,据理为自己作为天才的原创行为自辩:“创造是人各自的私事,是天赋的权利,维护创造亦为个人的权利,是上天所赋。”那个时候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概念尚未被人们普遍认同。结果洛克被认定为“狂人”,并因此而无罪释放。起初,由于担心作品过于智慧,有违与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所以先后有12家出版商拒绝承销。最后,博布斯-美林(Bobbs-Merrill)出版公司同意接受。结果,小说面世后,不只在美国、也在世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带给兰德前所未有的名声和财富,并于此后的6年中,其销量高达六百万册。现在,该作品继续保持每年100,000本的销售纪录。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曾评价该书说,“年少时读到《源泉》时,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主人公。”

同年,格罗斯曼也开始构思并创作后来招致其厄运的《为了正义的事业》。历时九年,于1952年在《新世界》第四期上发表。故事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讲述一个营的战士如何英勇顽强地保卫车站的故事。他们面对德国侵略者,血战到底, 无人动摇、无人退却、无人生还。小说还描写了希特勒空军对斯大林格勒疯狂的八月轰炸和保卫城市的红军战士、工人民兵、全体居民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及其后来的悲惨命运。作品一经出版,立刻受到各界的好评和赞赏。然而,对他的批判亦接踵而至。1953年2月13日,评论家布宾诺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批评小说"除了几个章节外,完全是失败的","苏维埃人的形象在长篇中是苍白的、顺从的、没有特色的"、"作者力图证明, 不朽的功勋是平凡的人们建立的","缺乏对这次胜利的组织者党的评价"。同年三月,斯大林逝世后的第十九天,苏作协理事会举行会议,作协总书记法捷耶夫在题为《作家协会工作的某些问题》的报告中,严厉批判了《为了正义的事业》,称其宣扬"善恶循环的反动唯心主义哲学"和"无冲突论"。格罗斯曼不得不对其作大量修改。1954年出书时,内容已面目全非。然而,即使这样,作者及其作品依旧难逃厄运,1956年,格罗斯曼开始遭封杀。自此,他实际上已沦为 没有合法地位的(nonperson)。

二战以后,约瑟夫 斯大林开始实施反犹太主义政策,使格罗斯曼对苏维埃国家的信仰发生动摇。格罗斯曼曾参与《大屠杀黑皮书》的汇编。这是一项犹太反法西斯委员会记录大屠杀罪行的工程。犹太反法西斯委员会(英语:The Jewish Anti-Fascist Committee;俄语:Еврейский антифашистский комите) 成立于1940秋季,组建者为犹太劳动联盟领导人亨里克 ?埃尔利赫和维克托?奥尔特。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苏联于10月吞并波兰东部。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也被苏联合并。苏联新并入的地区大约有200万犹太人。在这些新的地区,苏联政府推行了“苏维埃化”政策,对其进行改造。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时,政府对苏联犹太文化自治采取接纳甚至鼓励的态度。然而,战后, 特别是1948年底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的5年间,鉴于形势的改变, 苏联当局逐步调整了对境内犹太人的政策,直至掀起了一场排犹运动,对犹太人开始实行了极为残忍的消灭政策。这场反犹运动的主要事件和总导火线,是审判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所有成员。指控这个委员会同美国一起准备在克里米亚建立起犹太人前哨阵地。一开始,就有数千人被囚禁或死在集中營里。这一运动很快发展到各学科领域,许多犹太族作家、文学家、演员以“为外国服务和企图使克里米亚的犹太人脱离苏联”的叛国罪名于1952年被枪决。1950年8月的“斯大林汽车制造厂”案件中,一批医生、工作人员(大多为犹太人)被捕,并于1950年11月遭枪决。1952年,苏联在布拉格也进行了同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许多被告“被吊死在屠户用的肉钩上,享受的是希特勒处决人犯的绞刑”。反犹运动到1953年初已达到全民性的高潮。1953年1月的“克里姆林宫医生阴谋案”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专家从医疗机构、研究所、医院及高等院校中被赶走。到斯大林去世时,“甚至在党的区委书记中,恐怕也很难找到一个犹太人”。有人统计被斯大林政策杀害的犹太人在100万以上。endprint

1957年安·兰德又完成并发表了一部国际性的畅销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其主题探讨的是“人的心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兰德将开创性的企业家赞扬为所有社会中最值得欣赏的成员,并强烈反对一般人们对企业家的怨恨情绪。这使得她在小说中想象某一天美国的企业家们全都开始“罢工”,并隐居山林,美国的经济及其社会将会逐渐崩溃。接着,政府会对产业施加更多原本已经相当要命的控制。现在《阿特拉斯耸耸肩》的读者量,依然不减当年。也许这是因为他所描绘的社会情景与美国的现实情况相去不远。安 兰德认为美国之所以陷入空前危机,是因为一个由集体主义文化所主导的政府,高举着为社会谋利的道德大旗,对个体创造者施行各种限制和阻碍;而那些创造财富的企业家、思想者,不仅被这种不公制度敲诈、掠夺,更倍遭道德谴责,于是他们愤然出走“罢工”。使地球转动、让人类向前迈进的巨人,阿特拉斯,耸耸肩,不再扛这个地球了。此外,小说里还涉及了性别的分歧、音乐、医药、政治、和人类能力等议题。

《阿特拉斯耸耸肩》经常被视为是体现由安?兰德所开创的客观主义哲学观点和主张,最具体、最广泛的一部作品。安?兰德独特的哲学――“客观主义”在全世界都具有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她的哲学精神在她生前由以下四本代表性论著阐明:《客观主义认识论概论》(Introduction to ObjectivistEpistemology)、《致新知识分子》(For the NewIntellectual)、《自私的美德》(The Virtue ofSelfishness)以及《资本主义:未知的理想》(Captalism:The Unknown Ideal)。在《致新知识分子》一书的前言中,安 兰德说,“我经常被问道,我主要是小说家还是哲學家。我的答案:两者都是。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位小说家都是哲学家,因为如果没有哲学的框架,一个人就无法展示人类生存的图景;小说家的唯一选择是直白地还是含蓄地在其故事中展示这一框架;他是否对此有所意识;他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坚持自己的哲学信仰。而这又涉及另一项选择:他的作品是对现存哲学观点的个体投射,还是建构起自己新的哲学框架。我属于后者。虽然那不是小说家的特定任务,但我必须完成,因为我关于人及其存在的基本观点与大多数现存的哲学理论相冲突。为了定义、解释并展示我关于人的概念,我不得不成为其特定意义的哲学家。”(笔者译)

在小说的附录中,她对此总结道:“我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将人类当成英雄一般,以其幸福作为他生命中的道德目的,以其高尚的行为达成建设性的目标,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绝对原则。”谈到《阿特拉斯耸耸肩》,美国BB&T银行家约翰阿里森如是说,“我和很多财富500强企业的CEO聊天发现,《阿特拉斯耸耸肩》对他们的商业决策有很重大的影响,即使他们并不完全同意兰德的所有观点。 ”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其《格林斯潘回忆录》中,多次提及安兰德,“我感激安兰德对我人生的影响。遇到她,我才开了窍。此前,我做工作都是凭经验、凭数字,从来没有以价值观为导向……兰德说服我正视人类,正视人类的价值观,正视价值作用,正视人类所做所想及其缘由。这远远超出我所学的经济模型范畴,令我大开眼界。安兰德女士将我引至一个广阔的天地,从此,我闭上了妄言的嘴。”

1961年,,格罗斯曼又花费八年的心血,完成了他七十余万字的最后一部巨著《生存与命运》。小说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一百六十多位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描述了从战场一线到纳粹集中营、再到苏联劳改营与秘密监狱、莫斯科与苏联后方的种种场景;揭示了许多被卷入历史洪流的人们,如何被迫放弃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尊严和生命也无法使其获得保障的蝼蚁化存在。结果不难预料,《生存与命运》所遭厄运,甚于《为了正义的事业》。编辑部的编辑、主编们读后,大惊失色,唯恐受到牵连和指控,慌忙将全部手稿交给克格勃。克格勃官员搜查并收缴了格罗斯曼所有与书稿相关的东西,甚至连打字纸和打字色带都没放过。他的书再次遭禁。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者,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后来,作家兼诗人谢苗?利普金和另一位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设法将小说备份手稿拍入微缩胶卷。 1974年,在包括苏联当时的“氢弹之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和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在内的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组织的帮助下,手稿微缩胶卷被秘密携带出境。再后来,由两位持不同政见者的研究人员叶菲姆 艾特教授和西蒙?马基士将其打字成纸制文本。由于胶片的质量问题,文本中出现了误读和误拼现象。 1980年,《生存与命运》率先在瑞士以俄文版面世。之后,它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相继出版,在欧美引起轰动,受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知名媒体鼎力推荐,被欧美书界盛赞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生活与命运》是对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同时,小说也不断引发人们思考和讨论诸如“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等与人类生存相关的问题。

1988年,这部长期被禁的作品终于在苏联出版,首先由苏联老牌文学杂志《十月》,分四期连载,之后出版单行本。《生活与命运》在本国同样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

然而此时,其作者,格罗斯曼却永远无法享受他的人间盛誉了。8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他从此一病不起。1964年9月14日, 瓦西里 格罗斯曼在胃癌的病痛中默默辞世,享年只有58岁。他的遗体被安葬于莫斯科特洛耶库罗夫斯科耶公墓。

1984年3月6日,安兰德于纽约市34号街的家中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79岁。人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包括阿伦?格林斯潘在内的众多知名追随者都悉数到场。她的遗体被葬于纽约州瓦尔哈拉(Valhalla)的肯西科公墓(Kensico)。坟墓旁布置了一个长达6英尺、以金钱$形状设计的花圈,以象征她对于资本主义的信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兰德苏联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中国智库:何时能圆“兰德梦”
美国兰德公司的运营特点与发展态势
注入新动能 赛夫-华兰德欲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
四天三夜 LAND CRUISER 200兰德酷路泽探塞北
“小鲜肉”蜘蛛侠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