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红英
摘要:有效的数学教学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引起学生数学素质的变化发展,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共同改变,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学生数学素质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怎样改变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第二,转变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第三,改进数学训练的手段;第四,改变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手脚解放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有些课堂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实质上收获并不大,有时还可能降低教学效率。一堂高质量的课,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序有效。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通过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引起学生数学素质的变化发展,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学既然是师生的共同活动,那么只有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共同改变,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学生数学素质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一、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创设丰富的情境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双基”、重“操练”,教学大多是在形式化的数学知識链上展开,从形式化数学的知识传授到形式化数学的技能训练。而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数学不应该是抽象的数学符号,让学生感到陌生,而是要处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活动经验不断的“数学化”,从而构建起基础的、必要的和现实的数学。“情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是通过活动和知识得以发展的环境进行编码的,知识与环境密切联系,因此情境学习有利于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大大增强后继任务完成的效率。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落后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自主和合作探究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知识并不能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只有在新的学习材料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知识对学生来说才真正成为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将知识能够自己纳入到头脑中的知识建构体系中去,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时,出示例题26+38=?后,我不是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这样问“请同学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相互说说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这给学生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时间和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尝试探索,想出了多种算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探索出多种多样的算法,接着在各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把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寻找了方法,学得更欢,记得更牢。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探究的方法和手段,进入自己特有的学习通道。学生能够把已有的若干单一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自觉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整体结构体系。像这样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它不但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旧知识产生新感受与新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主探究,对知识再梳理再建构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令学生受益终身。这样显然就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变数学训练的设计方式,提供开放题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重“双基”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的大多是具有完备条件和固定答案的“封闭性”习题。问题空间的封闭,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提供的信息不多也不少,无法给予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机会。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只有把“双基”与其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智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人的整体发展和数学素质的全面培养,就应该把重双基的封闭题与重能力的开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者只有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构成完整的数学训练系统,才能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四、改变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重视探索中主体自评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就是一种“内化”,就是一种“再学习”。以往那种以成人、教师为主的“一锤定音”的传统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1.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进程中的每一步都有所反思。及时反思自己学习中的所得所失,有助于学生养成关注自我学习经历的良好习惯,自醒自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将学习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对他人的评价反映了对他人学习过程的理解。能够对他人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是自身学习能力的体现和提高。而且这种学生间的互评有助于让学生在每一步学习中不断接受检验,不断修正,使得知识建构日趋完整。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让课堂成为师生合作演绎的美妙乐章,使课堂成为重质又重量的高效课堂,真正实现“向45分钟”要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的理论探索与行动研究》,地质出版社,2004.12。
[2]曾超益,《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刘中广,《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4年第二期《数学教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