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民间抒情歌谣的物象与情象研究

2017-10-14 14:56邓思杭刘铮张赵钢
牡丹 2017年27期
关键词:建始县小调山歌

邓思杭 刘铮 张赵钢

鄂西地区民间歌谣数量繁多,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尤以抒情文学系统所体现的思想性及艺术成就较高。在本地区系列抒情歌谣里,物象与情象无疑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们作为歌谣艺术与地域文化的载体,对鄂西地区艺术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特征等相关研究均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学者程金城在《中国文学原型论》一书中曾经提到,“中国抒情文学,特别是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由大量的自然物象作为审美意象不断反复出现……表明中国抒情文学的创作具有与表现社会事象的叙事文学不同的出发点和目的,也形成特殊的文学原型体系”。学者管建华也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中提到,“中国诗词曲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抒情為主要目的”。从很多实例中可以发现,中国歌谣艺术多以抒情为主,体现出一种追求诗性气质的抒情思想。鄂西地区有许多抒情歌谣的实例,这类作品在本地歌谣系统中占据了极大的数量比例,艺术成就较高,无论是《龙船调》或是《六口茶》,大量抒情歌谣作品的立意、物象选择、情象构建与兴呼之间的情感表达,都体现出独特而又鲜明的抒情歌谣系统特征。

一、物象与立意

鄂西地区歌谣艺术中有大量的物象使用。歌谣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与物质文化之间存在重要的直接联系。物质原型通过创作者对素材提炼和艺术加工予以呈现,在作品中处处都承载了他们自身所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并进一步形成歌谣作品的主题和立意,最终达到物质客体与民众精神之间的沟通,并形成超越物质本身的精神文化形态——物象。据课题组所做的不完全统计,鄂西地区民间抒情歌谣中所显示出来的意象多达十余类,涵盖物象达到一百余种,单以关滢等人编著的《唐宋诗词分类描写词典》中的物象分类来看,就可大致分为十五类(原有十六类,本文根据现实情况去掉“塞外大漠”)。

日月星辰:太阳呀嘛过了河,大雨遮住了太阳的脚。(鹤峰山歌《太阳过了河》)

风云雨雾:天上大风吹过来,吹散地上云雾开。(恩施小调《绣花鞋》)

冰雪霰露:大雪压得住山岩头,压不住幺妹儿的念头。(建始县小调《新年里来大雪盖》)

季节时辰:开春清早爬山顶,看得春山好风景。(咸丰县山歌《采茶歌》)

山峰岩谷:这山望见那山高,情郎为我跑断腰。(建始县小调《这山望见那山高》)

江河湖海:要学大河长流水,莫学溪水要断流。(来凤县山歌《桐树开花一树白》)

溪瀑泉潭:百年的岩头哟泉水流,流不断的情哟、流不完的愁。(建始县山歌《望乡愁》)

名山胜水:脚下踩着那岩顶头,腰上缠的是清江。(建始县山歌《清江谣》)

花草树木:手里扳起来柑子丫,一哈又过来刷柑子花。(建始县小调《柑子林》)

鸟兽鱼虫:听到枝头百灵叫,晓得幺妹儿要来到。(宣恩县小调《幺妹儿唱起歌》)

街市村坊:离开爹妈招招手,村村寨寨载满愁。(咸丰县小调《离乡歌》)

亭台楼阁:妹娃高住在那吊脚楼,阿哥抬眼望起山沟沟。(利川市山歌《吊脚楼》)

庙塔墓苑:山中一座坟,埋葬我的人。(建始县小调《悼亡妻》)

器物杂类:哥送扇子两面光,姻缘只隔纸一张。(建始县小调《扇子歌》)

音乐舞蹈:唱起山歌我心不慌,唱走太阳唱月亮。(鹤峰县山歌《唱起山歌送太阳》)

从上述例子可以发现,本地民众在历史的精神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约定俗成的现实对应物,并在不断的置换、变形中获得更加复杂的复合物象,使得这类歌谣作品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立意。鄂西地区歌谣艺术中所使用的自然物象种类繁多,如“春”,就有迎春(宣恩县山歌《喊起那山歌》:“又是一年春来到,满山都是雀子闹。今年又有好收成,唱支山歌乐迢迢”)、伤春(利川市小调《四季歌》:“可惜春色一过,好多花开花落”)、怀春(恩施市小调《望情郎》:“春天枝头画眉叫,妹娃儿想哥睡不着”)等多种不同的立意;单说“清江”这一物象,就显示出丰富的立意,如传统歌谣中的“门口清江拐个弯,艄公唱歌妹儿喜欢”(利川市小调《赶龙船》)、“可恨那清江滩头险,多少人命在里边”(巴东县小调《清江怨》),现代歌谣里的“捧一把清江漩涡是幺妹水灵的大眼睛,划一桨清江渡船我就划进了幺妹的心”(贺沛轩《清江恋歌》)、“我的清江,我的故乡,你描绘着土家人的梦想”(文成国《我的清江,我的故乡》)等。同样的物象通过置换和变形凸显出作品的丰富立意,也反映出作品在缘情重构中革新和原生并存的歌谣艺术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鄂西地区的抒情歌谣无论是在物象选择、作品立意及意象构造等方面,都形成了多维度的艺术表达方式。按照学者程金城的相关理论,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有很多以“静”为主的客观物象,如山谷、树林、田野、深山、吊脚楼、岩石等;有以“动”为主的自然现象,如大雨、烈火、日落、月升、花开等;有假借动植物去形成艺术表达载体的,如柑子树、包谷、燕子、枫叶、蝉等;还有以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人物等特殊物象作为情感表达对象的,如屈原、王昭君、廪君、黄四姐、神女、白鼻子土司王等;从生活歌谣来看,多借以日常生活物品表达,如包谷酒、灯笼、手镯、龙舟等;而有的物象则更多附着在普通生活人物上,如娇羞的幺妹儿、辛苦的老父亲、不畏困难的放排汉、不思进取的懒汉等。这些抒情歌谣所呈现出来的物象丰富、抒情形式多变,而就在物象的变形和置换之间,作品的立意得到了极大拓展,使得本地区抒情歌谣的艺术表现显得尤为丰富多彩。

二、情象与兴呼

情象对于抒情歌谣而言非常重要,正如学者陆正兰在《歌词艺术十二讲》中所述,“歌曲偏重于创造一个能激发心绪的‘感情之象……它不停留在表意上,也不停留在语言文学上,它必须激发心绪,产生强烈的情感。”鄂西地区的歌谣除了使用丰富的物象外,还存在许多独特的情象——在艺术创作思想的表述基础上,假以物象为引,直接通过物象抒发情感,营造出超越物象之上、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意象,即为情象。歌谣作品的立意附着在情象之上,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和表达最终完成作品从原型物象、立意、意象到情感抒发的整个过程,其中承载有当地民众的生活体验、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心理情境。endprint

例如,来凤县土家族民歌《桐树开花一树白》:“桐树开花(哟)一(呀)树白,茶树开花(哟)隔年结(哎)。为人要学茶子树(哟),春秋四季不落叶(哎)。桐树结果(哟)打(呀)桐油,你我结果(哟)要登头(哎)。要学大河长流水(哟),莫学溪水要断流(哎)”,借桐树和茶树、大河和溪水等物象构造出来的情象去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誓言;建始县青花乡的《高高山上一树槐》:“高高山上(哟)一树槐(哟),手扳树干(舍)望郎来。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我望(那)槐花(哟)几时开,希乎儿说出(啊)望郎来”,把“望槐树”这一情象当作情妹隐瞒对情郎思念的借口;建始縣流传的民间小调《柑子林》:“把姐送到嘛柑子林,幺妹儿舍呀舍不得她。手里扳起来柑子丫,一哈又过来刷柑子花。不是(那个)干姊(啊)干妹儿(舍),哪个跑这么远(呀啊)来送(啊)她?那年林子头还有你和我,今天只剩下(呀嘛)柑子花”,其中“柑子”和“干姊”谐音,这一巧妙的情象呼应深切表达了妹妹对姐姐的想念,颇有意蕴。三首作品的艺术与文化原型虽均源于自然物象,但在立意上呈现出超出本源之外的丰富情象,作品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情节性与画面感,从中亦可窥见鄂西民间歌谣中那些意象所承载的抒情表达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鄂西地区的抒情歌谣在情象的表达中常常会有很多“兴呼”的现象出现,这也是抒情歌谣作品中情象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参照学者陆正兰的“兴呼”分类观点,根据实际,本文将本地区抒情歌谣中的“兴呼”关系大致分为五类。

(一)形式兴呼

形式兴呼是指特定作品规定必须要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和形式兴呼,其通常在作品开头出现。例如,建始县系列林华翔、江祝年、侯明银等人所编创的各类狮子赞词,在歌谣开头都固定要用“狮子”作头句引入(也有部分作品用“罗汉”为引的,但数量极少),如“狮子罗汉一开口,丰衣足食无忧愁”、“狮子罗汉笑眯眯,老板今天迁新居”、“狮子罗汉爱观众,特向大家鞠个躬”等,在形式上有着较为统一的兴呼方式作为独特的开场,与“舞狮”表演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更加凸显出整体的艺术表达效果。

(二)语音兴呼

语音兴呼以一些语气词作为语音铺垫和作品引入,较多使用方言衬词等无意义的词汇。例如,咸丰县的号子《搬石号子》:“嘿左依左嘿呀左,搬起石头上高坡。号子喊起这么多,石头还在往下落。”这里第一句的“嘿左依左嘿呀左”并没有实意,在这里的使用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劳动歌谣里的节奏感、在劳作中发挥统一节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出后文,符合后面的“梭波辙”韵律。再如贺沛轩创作的歌曲《直尕思得》,一开头的“直尕思得啰依哟”,只是作为语音上的“呼”来引入歌曲,并无实意,却为作品增加了趣味性,并且赋予了浓厚的土家民歌色彩。

(三)触物兴呼

触物兴呼是指物象为抒情时信手所得,仅作为起兴之引,与后文内容并无直接联系。例如,巴东县的小调《幺姐巧梳头》:“豌豆花(哪衣)绿茵茵,山里小妹巧梳头(呃)巧梳头(罗),幺姐巧梳头,左梳(的)左挽盘龙鬟,右梳(的)右挽插花红,幺姐的插花红。”前面的豌豆花只是触物所引起的歌谣开头,与后文的“梳头”和作品整体情感没有直接关系。当然,也有在最后作为收尾的触物兴呼作品,比如建始县的小调《苦瓜连着苦瓜根》:“情哥劳累一年整,十冬腊月穿单层。心想给你脱一件,连皮脱下只两层,苦瓜连着苦瓜根。”

(四)写景兴呼

情与景的关系密切,为作品构建起发生情境,歌谣得以借景抒情。例如,建始县的小调《情妹啼哭叫人急》“夜深人又静(啊),月儿正照西。小妹在房中泪(呀)淋淋,真是把人急(哪)”,歌谣的开头就点出夜深人静的氛围,用“月儿”“小妹”“房中”“流泪”等词语共同营造出生动的画面感,寥寥几句唱词就把情象勾勒出来,具有感染力。

(五)兼比兴呼

恩施歌谣中的兴呼通常兼做比喻,借物抒情。例如,咸丰县小调《牡丹花儿开》:“隔山望见(呀)牡丹开,牡丹花儿开迎春来。那么多的鲜花都不爱,就爱牡丹(呀嘛)多可爱”;建始县《哥哥妹妹鱼水情》:“哥哥妹妹鱼水情,摘个石榴平半分,掰开石榴十二格,鲜红耔儿挨得紧,好比你我一片心”,均是借助相应的具体物象、融合个人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出更多的情象,作品中的形象显得尤为生动,情感听来分外真挚感人。

朱熹《诗集传》中有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郑樵在《通志·乐略》中也提到“诗之本在声,声之本在兴”。“兴”是一种特别的“呼”,兴呼之间,使得作品的情感得以自然呈现,这也是鄂西民间歌谣中较为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民间歌谣以物为引、以物言情,营造层次更加丰富的情象,在作品结构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语

鄂西地区的抒情歌谣蕴含了类似于《诗经》中所体现出的自然生发之美,内容丰富多彩、情感质朴真挚,在本地区的民间艺术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物象与立意的设想,还是情象与兴呼之间的构想,当地民众通过这些艺术创作方式,借用大量抒情歌谣作品去表达他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独特认知。抒情歌谣成为当地民众表现自我意识的艺术媒介,承载了他们的精神特质与文化情感,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歌谣艺术的杰出代表。

(四川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音乐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当代音乐策划与呈现——新媒体国乐音乐会之交互式体验项目”(项目编号:201710654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始县小调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山歌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苗山歌
五河小调
苗山歌
一半老师,一半娘亲——记湖北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张锦梅扎根深山教书育人36载的感人事迹
着力“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建始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