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其人格魅力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在政治伦理上,他主张爱国爱人并行;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强国、教学精通、亲力亲为;在道德人格上,他主张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在家庭伦理上,他主张勤俭和睦的家庭观。张謇丰富的思想理论及实践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因其而冠名。张謇出生于晚晴时期,在那个经济、政治极其落后的时代,张謇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全国。他亲力亲为,兴教育,办实业。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在这两个方面,鲜少人研究他在实业和教育实践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历史学家张开沅曾这样评价:张謇感动中国,他的人格魅力甚至比他的事业成就更加使中国感动。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則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性格上,张謇不贪恋官场,一心为民;在气质上,他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弃官兴办实业;在个人能力上,南通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与他创办的一系列位列中国第一的历史足迹有密切的关系。张謇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观,他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到整个近代南通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其人格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教育、道德人格和家庭伦理上。
一、张謇人格魅力的思想意蕴
(一)在政治伦理上,主张爱国爱人并行
政治和伦理同属于上层建筑,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张謇的政治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其一生致力于“天地之大德曰生”,即要求爱国与爱人并行。爱国体现在实业救国,爱人体现在教育救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在艰苦地创办大生纺织厂的时候,张謇曾这样和友人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可见张謇的志向在于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张謇不热衷做官,他做官的思想渊源是为“自己志愿”,即儒生应尽的本分是逐步改善人民的温饱问题和生活条件。古人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张謇的一生无不流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
(二)在教育学习上,他亲力亲为,主张低调做人
张謇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在那个封建没落的社会,尤其在农村,无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科举走向仕途,继而光宗耀祖。张謇父亲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也是这样做的,在垂死之年也要求儿子不要放弃科举考试,但是也不让他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子弟,要求儿子放得下读书人的架子,从事农活等,用现代人的要求来讲,即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张謇的教育思想中,他主张学生要全面发展,主张道德与学术二者不可或缺,不可混淆,不可替代,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条真理。他主张学术要精通,学术要以道德为旗帜。受当时社会对文化知识要求的影响,他要求学生能够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和科技融会贯通,这也是如今被历届南通大学学生所贯彻的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主体思想。
在学习上,张謇还注重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要求每个学生亲力亲为。他要求学生应该树立道德和志向的高境界,在生活上应该树立低标准。他说:“日作一事。须专须勤,须有计划,须耐劳苦,须自强力。”在现代,无论学习还是做事,这都是一个青年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张謇不光这么要求自己的学生,更是亲力亲为,他不顾年老体弱,经常亲临水利和垦木工地第一线巡视。张謇的高风亮节对当时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至今仍可作为激励人们开拓进取、振兴祖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在道德人格上,主张大公无私的道德观
在张謇的事业背后,有一种深沉的精神力量的支持,这就是他的道德人格。张謇曾说:“人但问能自爱、自重、自信、自力否耳。自爱者人不得而侮之;自重者人不得而轻之;自信者人不得而眩之,自力者人不得而挤之。”他一生贯彻自己为事业生、为事业死的理念,却屡屡受挫,后半生中,他致力于“村落主义”,倾注于经营建设自己的家乡事业,致力于南通地方经济、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一生办教育、兴水利、改善交通,慈善公益首先就是由张謇兄弟开始的。在张謇的一生中,教育从幼稚园办到大学,慈善事业涉及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等,当时南通有齐全的地图、完备的水利,没有一个乞丐,张謇把所有的心血、所有的家产都用在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上。到了病重的时候,他还时时提到南通工业原动力的大电厂没有办成,民兵制度还没有办成,甚感遗憾。他经营地方的精神,致死未已。其大公无私的精神即使在今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问当今官员是否要学之,学生是否要学之,企业是否要学之?人人皆要学。有人这样评价他:“讴思淮海三千里,关系东南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为世界牺牲,当以劳死”的理念,其浩然无憾的精神不得不为后人所启迪。
(四)在家庭伦理上,他主张平淡、和睦和节俭的家庭观
张謇认为,他的家庭是一个恪守传统伦理的“守礼务本”人家,以读书为善,不喜虚华,不谈势力。他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如德智体等,很注重对儿子磨练意志、培养能力,不但鼓励自己的子女努力学习,而且要求他们要具有实际的能力,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做官,希望他们关注农工商实业,尤其是农业。张謇自身也是这么做的,其一生三次辞官,第一次更是不顾状元的身份,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创办实业,一生淡漠名利,为后世子孙之楷模。后来,他的儿子张孝若无论是步入政界还是实业界,都能做到洁身自好,这与张謇的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
他培养子女自重、自爱和自尊的品格,要求自己的子女注重人格情操。作为一位爱国者,他很注重人格和国格,注重对子女的爱国主义教育。他跨越传统士大夫的教育准则,以平等的父子关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求他们争取名利、光宗耀祖,而注重他们的爱国主义。
张謇对自己的父母极为尊重,尊敬兄长,爱护弟弟。张謇对自己的妻子也打破传统的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做法,主张“贫贱夫妻,相为知己”。张謇在一次演说中说:“敝人之舍仕宦而求实业也,家事一委之夫人。遇极艰苦时,退而至家,夫人必有以慰其劳苦而助其坚忍。”endprint
张謇还注重节俭。他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对能否培养高尚人格的关系极大,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他还将勤俭列入家训、校训和企业规章中。
二、张謇的人格魅力思想的价值追求
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个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人的人格魅力是其他一切的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其他一切方面。人的价值追求不仅体现在创造了多少财富,还在于能够教育多少子孙后代。张謇的人格魅力成功地体现在他实业和教育的实践中,在那个实业救国的年代,办实业的人很多,唯独张謇一枝独秀,这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张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个个光荣的“头衔”,还有透过他的思想和实践去引导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追求。
(一)培养年轻人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信仰是一种知、行、情、志的统一,是人们的一种主体思想意识,是人们对某种价值的一种肯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理想,是全人类的解放,人们要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现今社会,世界思想趋于多元化,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也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年轻人的信仰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应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年轻人要知荣明耻,要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不断为伟大“中国梦”注入新的血液。此外,年轻人要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自觉将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个人的前途要协调于国家的利益,年轻人要与国家同呼吸、同进步,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二)加强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爱国思想熏陶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首先,教育形式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要有别于传统的书本宣传教育,加强網络方式的教育,学校要有爱国主义课程,社会要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等要免费开放,满足人们的基本爱国需求。其次,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拘泥于传统的民族英雄,要中西合璧,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故事,善于吸收他国的优秀故事,善于创新故事表现形式,从而制作出一批高水平的影视文艺作品,如儿童动画片、漫画等,作品中要包含爱国主义思想。最后,在教育方法上,国家、社会和家庭要做表率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孩子的教育,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爱国的责任,要善于引导孩子学习,引导其独立思考问题,活跃思维,调动情绪,发展兴趣,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三)锻炼年轻人的坚强意志,培养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品格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不可能永远是祖国的花朵,经过时间的磨砺,年轻人必将成为祖国的利剑。从张謇的一生中,人们可以看出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为国家、为人民不辞辛劳,不畏艰辛,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毛泽东在《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阐释了培养学生坚强毅力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要能耐艰苦,要能白手起家”。他曾说:“社会主义是艰苦的事业。我们以后对工人、农民、士兵、学生都应该宣传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使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了一大批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关爱,由于教育不善等原因,许多人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恶习,缺乏独立的品格。他们对父母过于依赖,遇到问题不能解决便放弃,遇到挫折不能迎难而上,所以父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我国在年轻人做人的教育上也是存在缺失的,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官二代”和“富二代”为所欲为的现象,他们大多数高调做人,低调做事,引发了人们关于孩子培养的思考。中国有句谚语“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着辩证法。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正确的榜样。一定的环境产生一定的思想,子女是在父母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父母都要遵纪守法,求真务实,乐于奉献,树立低调做人的意识,给子女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父母要教育女子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培养年轻一代自立、自强、自尊和自爱的品格。父母应时刻注意培养女子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白谁对自己不负责任,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后果负责,要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买单。责任不光体现在要对自己负责,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人要做到对父母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诚信也是责任的一种体现,每个年轻人都要树立诚信的观念,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或许不会立即产生相应的效应,但未来必将带来丰厚的回报。责任和诚信指引每个年轻人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四)在家风上,培养年轻人勤俭、孝顺、和睦的家庭观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是人们可以汲取的一种优秀文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一些人的素质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一些有钱人的眼里,先富帮后富的政策只是他们自己富有的理由,很多富裕的家庭生活铺张浪费,大建豪宅,购买大量高档奢侈品等。父母没有树立节俭的美德,自然也就不会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长此以往下去,子女必将养成浪费的习惯,这种习惯容易导致交友不善,甚至造成其滑向犯罪的深渊。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不断实践,做好示范,培养子女求实消费的观念,不跟风、不盲目、不攀比。除了家庭和睦,邻里也要和睦,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父母要教育子女孝顺老人,尊重他人,如早上要打招呼等,这是最基本的家庭美德。现在不少家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生活作风问题。夫妻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体,很多当官、富裕的家庭都出现这类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蚀。夫妻双方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亮点,包容对方的错误,同时要及时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此外,夫妻是一个整体,整体也是可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夫妻双方的关系在反思中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样才能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就像张謇那样,处庙堂之高仍不忘糟糠之妻。
(南通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