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M2失速的“常态”下商业银行如何转型

2017-10-14 09:06
银行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银行业常态商业银行

今天,我想从当前M2 下降这个问题着手来谈谈我国银行业未来转型的问题。自2017年5月起,中国的M2增速跌破10%,5月、6月的M2增速分别为9.6%、9.4%。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有人提出,金融“严监管”是导致近期M2急跌的原因。监管层面自然会对此有不同解说,当然也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我国金融行业的现状,我国金融业内各机构的业务相互交织重叠,已形成了一个“千千套”的局面,例如,资金从银行流入券商,券商又将之放给信托,再从信托流向别处。资金在各机构间的流动已经有点货币派生的味道了,短时间内去杠杆的力度过大,机构管理的资产会往下降,自然对M2的上升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对“严监管”的指责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问题并不该止于这种指责,M2增速在7月份进一步下降至9.2%,到8月份一下降到9%以下了,只有8.9%。关于M2的失速,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前M2增长失速究竟是短期的阶段性问题,还是个长期性的“常态”。关于个中缘由,我想谈谈我的两点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

M2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各类存款形成的一个总量,M2的增速下降直接意味着银行体系的各类存款增量在下降,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第一,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通过发放贷款,银行创造货币,或者说形成M2的能力非常强。随着经济的下行,从2016年开始,直到2017年上半年,各银行不约而同出现了惜贷行为,导致资金在银行体系内资金空转的情况比较普遍。举例来说,为什么近两年银行的同业存单量这么大?恐怕跟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降低,对风险的极度厌恶有关。国有银行放贷意愿不强,只在有限的限度内保证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的大型项目,相对于给中小企业贷款,国有大行宁肯买中小银行存单,中小银行通过存单吸收资金后,随即把资金投入一些更小的金融机构,例如券商。因此,中国的金融业中,越小的机构,越前端的机构日子越不好过,大行到小行、小行到券商,资金成本层层加码,券商为保证盈利,只能放杠杆来回捯,这样反过来又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在经济下行阶段,由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厌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放贷能力,使得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派生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导致M2增速掉档的一个原因。

第二,从存款人角度而言,在当前资本市场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银行存款利息过低,所以说随着资管产品的不断涌现,银行不断流失大量存款,这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此其一。其二,我们常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处在一个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格局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以前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难以为继。高投资的产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相当大,但中国未来的经济格局中,更多地是一些轻资产型的第三产业企业,如科技类企业会蓬勃发展。从融资角度来说,这类企业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并不仅仅需要银行贷款,而是多元化的融资工具。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能不能做这样一个假设,即,中国M2的增速下降是不是同中国经济下一个台阶一样,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也成为一个“新常态”?未来M2增速下台阶,比如说维持在8%~10%的这个增幅,是不是也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没有新一轮的大力刺激政策,那么M2降速似乎不可避免,也会成为一个“新常态”。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新常态会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提出一个挑战:未来银行业将如何应对?如前所述,M2增速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存款不断下降,未来银行依靠传统的吸收存款的方式来聚拢资金的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从放贷角度来看,未来我国银行的传统高投放方式的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小。因此,要适应这种“新常态”,及时转型对于银行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传统的中国银行业流行的是一种“抵押文化”,银行贷款先看抵押,再看现金流,这是一种控制风险的方式,这也是在传统模式下推动银行信贷增长的一个途径。但是,这种依靠抵押品的放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接受抵押物会削弱银行的议价能力;其二,如果抵押物不可或缺,未来银行的贷款空间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因此,如果M2失速确实成为一种常态的话,未来我国银行业就必须在传统的“抵押文化”下寻找一些新的突破点,例如,做商圈或供应链金融,或者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免去抵押品对业务的限制。此外,互联网金融是我们银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利用金融科技,例如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精确的分析,以实现精准风控和精准营销,这也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

前已述及,未来中国经济格局的改变会形成第三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兴盛,从银行业务上来看,商业银行朝着轻资产、轻资本的方向转型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除了贷款以外还要有多种手段,不仅要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同时还须减少对资本的占用。例如投行类业务,如果投行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形成有效联动,不仅可以提高服务客户的效率,还可以拓展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在零售端,互联网金融,或者说对互联网运用,对商业银行来讲主要是在C端,即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现在我们的商业银行对一些从事零售业务的非银金融机构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恨”是指这类非银金融机构存在一些监管套利行为,而“爱”的是这类机构确实具备一些长项,例如对客户的分析能力、客户画像能力等。事實上,在零售业务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非就是两方面,一是成本,二是风控,谁的成本低谁有优势,谁的风控强谁有优势。商业银行应借鉴和学习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方法、科技能力和风控手段,特别是其对于客户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方式,“学无止境”,我们的商业银行应切实地提高这方面的水平。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应做到传统存贷业务和新兴资管类业务的并重发展。商业银行其实是大资管时代始作俑者,中国的大资管时代正是从银行的理财产品发端的,因此,商业银行应沉心静气,把资管类业务真正做精、做好。在M2失速的格局下,银行存款的外流对商业银行构成了釜底抽薪的效应,因此,在未来的转型中,商业银行应当在传统存贷业务和新兴资管类业务两方面“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宏观经济转型和“新常态”下的挑战。

(郭田勇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银行业常态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智珠二则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