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那么,我们夏季该如何养生呢?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时期,阳气外发,阴气内伏,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营养消耗也增加。
《内经》指出,夏季养生首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就是晚一点睡、早一点起。
春天是“夜卧早起”,夏天也是如此。那么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上,夏天比春天睡得还要晚一些,白天起得还要早一些。为什么呢?因为白天更长、晚上更短了,所以人的养生也要与阳气的变化相呼应,要睡得再晚一些,起得再早一些。就是睡的时间比春天还要再少一些。
这个时候,要“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夏天的太阳,不要讨厌天热。夏天虽然比较热,但不要老躲在家里,害怕阳光。最好还是使用比较自然的避暑方法。尤其是现代人总是待在空调房里,待在那种人工营造出来的冷环境中,这样反而对人体不好。要自然避暑,可以到树荫下面、小河旁边。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下出点汗,对人体十分有利。
此外,《内经》认为,夏季要特别注意精神调养。因为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燥,心绪不宁,所以夏天要“使志无怒”,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以使心神得养;要“若所爱在外”“使华英成秀”,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
《内经》还指出,夏天主心,夏天容易伤“心”,要注意预防心脏病。夏天心绪要平稳,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心气没有养足的话,就会伤害心气,就会使得下一个季节——秋天收气的功能减弱,秋天就容易得疟疾,俗称“打摆子”,生病以后会一会觉得冷,一会觉得热。夏天是火热的,秋天转凉了,寒热交替,这个季节没有调整好,下个季节秋天就容易得寒热交替的疟疾,到了冬天还可能会重复发病。
《内经》中夏季的养生之道
概括而言,夏季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防暑
《黄帝内经·素问》中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夏伤于暑,秋必咳疟。”所以,炎炎夏季要特别注意防暑。预防中暑的方法十分简单,例如对于呆在室内的,应该尽量使温度减低,并且保持空气流通。如需在室外工作或者运动,最好选择早晨或傍晚,在工作或运动了一段时间后,就应该到阴凉的地方歇息一会儿。烈日下作业或行走,要戴帽子以挡住紫外线过度照射。高温环境中工作要及时饮用盐开水、凉茶水、酸梅汤之类,以补充体液的消耗等。
2.谨慎防湿
我国属季风气候,夏季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一般而言,人们在夏季普遍注意防暑降温,而对较为“隐蔽”的湿度却关注不够。其实,夏季较高的湿度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防湿要注意:改善居住环境,避免潮湿;饮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避免外感湿邪。
3.清淡饮食
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瓜果蔬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喝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4.少吃冷饮
各类冷饮,虽可解热,但不宜多饮,以免引起肠胃失调,冰汽水、雪糕、啤酒等对胃肠黏膜都会产生不良刺激,可使胃肠血液循环减慢,肠蠕动变弱,甚至出现痉挛现象,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尤应注意。
5.科学运动
夏季高温进行运动要讲究科学,做到:“适时”,即选择好一天中合适的锻炼时段,尽量避免上午10点后至下午4点前的户外运动;适量,即调整好运动量,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强度适当减小;“适地”,即选择适当的运动场所,尽量到户外运动,选择阴凉通风、环境幽雅的地方。
6.精神调养
夏季人们容易心烦易怒,睡眠不佳,甚至与他人发生口角,所以夏季應做到神清气和,心情愉快,心胸宽广,精神饱满,切忌发怒,即所谓“心静神自安”“心静自然凉”,以保持健康,度过炎热的夏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