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流传过的码头谣

2017-10-14 01:48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上海港包工头号子

上海港曾流传过许多码头谣。

码头谣源于苦难的旧中国。旧社会的码头工人地位如同奴隶,生活不如牛马。他们面对苦难的身世、艰辛的生活和沉重的劳动,发出了不平之鸣,其中有愤怒的控诉,也有无可奈何的自嘲。经过你传我诵,便形成了码头谣。

码头谣因为出自没有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的码头工人之口,所以具有通俗易懂、简短扼要、生动形象,能合着劳动号子朗朗上口的特点。

在旧中国,码头工人装卸货物基本上全靠人力,劳动工具极其简陋,除了跳板、箩筐和少量人力板车、手推车外,工人还要带杠棒、绳子和搭肩布。上千斤重的货物也都靠多档杠棒人力搬运,劳动条件十分恶劣,码头谣中便写出这种全靠工人肩膀扛着送进仓库的悲惨情景。每个货包重二三百斤,码头工人扛着沉重的货包奔走于码头与仓库间,遇到上楼,还要爬几十级阶梯。走得慢了,包工头的皮鞭、藤条就会劈头盖脸地抽上来。

“过山跳,颤悠悠,前脚斜,后脚扭,一脚踏空命便休。”

在卸煤炭时,要用一尺多宽,一丈多长的跳板,一头搁在船边,一头架在高凳上,然后一块板一块板地延伸至煤场上的“煤山”,作为走道,工人称之为“过山跳”。两个工人抬着200多斤的煤箩,在“过山跳”上奔走,一步一颤抖,稍有不慎,就会跌下跳板,不死即伤。在当时的码头上,这种危险的作业比比皆是,因此,工人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上压肩膀,下磨脚板,根根毛孔流血汗,码头处处鬼门关。”

码头工人干的是牛马活,而收入却极其微薄。码头老板、大小包工头层层克扣,吮尽了工人的血汗。尤其是封建把头(即包工头)对工人百般敲诈勒索,甚至霸人妻女,残害工人。对此,码头谣也有深刻的揭露:

“把头,把头,吃人不吐骨头。”

“肩上压竹头,背上挨拳头,做工拿零头。”

“杠棒象弯弓,号子象洪钟,吃上码头饭,一生一世穷。”

在残酷的剥削下,码头工人的生活条件非常穷困。

“码头工人苦,一日有三愁:早愁工作票,午愁粮糊口,夜愁无处宿。”

解放前的码头工人绝大多数是临时工,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空着肚皮跑到码头门口等候包工头发工作票。如果这天拿不到工作票,就没有活干,没有收入,全家都得忍饥挨饿。因此,有一首码头谣是这样的:

“等工作,吃碗饭;等不到,晒个蛋。”

即使拿到工作票,一天累死累活只拿到微薄的工资,全家人又能吃些什么呢!

“开锅菜皮六谷糊,妻儿老小瘦筋骨。”

如果能拥有茅草棚、破木船、“滚地龙”,就算是很好的栖身之地了。有许多单身汉,夜里就睡在屋檐下、过街楼、小菜场,甚至公共厕所也成为他们的安家处所。金陵东路的廊厦、外滩的元芳弄,都是当时有名的“穷汉窝”,真可谓:

“厕所房檐当窝铺,挨打受骂无处诉。”

食住都无处着落,穿的就更可想而知了。哪一个码头工人不是浑身破破烂烂的!他们自嘲道:

“头戴开花帽,身穿八卦衣,脚蹬金丝鞋。”

这破帽破衣破草鞋便是码头工人的全身衣着。有的工人一件破棉袄,无论冬夏春秋,总不离身。

“白天遮太阳,雨天当蓑衣,晚上当被盖,把头打时还可抵一抵。”

上述这些码头谣,字字句句饱蘸着工人的血泪,反映了他们的苦难。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使码头工人从奴隶变主人,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解放初期的码头谣一变过去的沉闷风格,显得明朗、有力,洋溢着对新中国和新生活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和领袖毛泽东的崇敬,对港湾巨大变迁的喜悦。在一首《三代码头工人》的歌谣中深情地写道:

“爷爷是个码头工,压得背驼腰又躬,

受尽工头打和骂,三顿薄粥照面孔。

爸爸也是码头工,挨打挨骂更加凶,

七三拆账刮得狠,身披麻袋过寒冬。

我也是个码头工,上海解放喜冲冲,

从今翻身做主人,有吃有穿不愁穷。

开动机器来装卸,建设祖国真光荣,

感谢恩人共产党,歌颂领袖毛泽东。”

为了改变人挑肩扛的落后状况,改善工人劳动强度,港区掀起了技术革新的浪潮,土洋结合造机械,码头面貌大变样,工人们在歌谣中表达了豪言壮语:

“山能移,海能填,天多重,能担掮。工人有个“怪”牌气,从来不空言。看!一个回合,革新项目万万千。”

革新有了成果,蓝图成为现实,工人们高兴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一首歌谣这样写道:

“港湾革新掀巨浪,叫我怎么唱?叫我怎么讲?作家写不及,画家跟不上,港湾——你啊!一大变了几个样!”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码头工人再也不用哼着号子夯大包,渐渐地,码头歌谣不再在港区流传。然而,作为历史的见证,它已成为研究码头文化的珍贵史料。

(选自《上海港志》)

>>>链接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由王卫国、王玺昌、奚德强合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6月1日出版。

上海港码头号子有着质朴的曲调和唱词,淳朴高亢的歌声魅力,其中的音乐元素被广泛采纳到歌剧、淮剧、京剧之中,是独树一帜的艺术遗产。源于劳动、源于生活的码头号子,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

上海港码头号子充分展现了码头工人的生存状况、工作特点和精神面貌,记录了码头搬运这一产生在特定情况下的职业在同一场景不同年代的缩影。从码头号子中,我们可以感触码头工人的心声,体会近代上海工人阶级的昂扬斗志和奋发的精神面貌。一首首码头号子,不但让我们了解到搬运工人生存状况的变化,而且也让我们走入了码头工人的心灵世界。

上海港码头号子也使我们领略到了那一段时期内上海历史甚至中国历史的变迁,综观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发展,从一个方面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从封建社会时期到殖民地列强统治,以及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永远跟党干革命”的20世纪70年代的伟大变革。此外,上海港码头号子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港自开埠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百多年的繁荣景象,因为有了号子的存在,才使得码头工人能够更好地完成上海港高强度的工作和大吞吐量的运作。

猜你喜欢
上海港包工头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党旗,引领“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港口公共服务支持中的上海港复兴船务有限公司
我家的“号子”
上海港内河水域船舶三废项目运营发展分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基于数据分解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
谁在偷懒
绿面朝上
上海发布上海港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