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甘根据地的内因考析

2017-10-13 22:34赵小成
求知导刊 2017年21期

赵小成

摘 要: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处境极其危急和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时刻,很多内因促成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甘根据地,而考证清楚这一内因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陕甘根据地;内因考析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胜利到达陕北。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征程,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为此,搞清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甘的内因,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是落脚陕甘的先决条件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仍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起了民众的极度不满。基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与民众反侵略反压迫运动的高涨,同时,中共中央为了揭破国民党“红军扰乱后方”“中国无力抗日”“红军游而不击”的武断宣传,决定“派遣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1]。揆诸史料,早在长征开始前,中央就已经提出了“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不辞一切艰难,以最大的决心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的号召[2]。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实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开始战略转移。1935年6月28日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3],随后在召开的沙窝会议上重申了两河口会议的决议,“创造川陕甘的苏区根据地,是放在一、四方面军前面的历史任务”[4]。这里尤为注意的是,在毛儿盖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及了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并在9月8日力促张国焘北进的指示中,强调“與二十五、六军配合行动……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南,开展新局”[5]。

中共中央原本想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但由于张国焘对战机的延误,对中央指示的一度抵制,最终分裂南下,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后来被毛泽东形容为“最黑暗的时刻”,迫使中央曾一度想放弃到陕北去。张闻天在总结发言中说:“因为一、四方面军分开,我们的力量削弱了,所以我们的战略方针不能不有变更”“在陕甘创造根据地,建立全国革命中心,在目前是较少可能[6] 。”

二、广大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地斗争精神同样不可忽视

红军长征后来被人们形容为一部震撼的“英雄史诗”,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它的行军时间之长,路程之远,而更重要的是行军途中所面临的危险与困难考验。可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广大红军将士仍不忘初心,边走边宣传,把红色的火种一路相传。他们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生与死的考量下,他们仍然心怀天下,抱定“革命理想大于天”的信心。

三、贾拓夫的出现,为最终落脚陕甘奠定了实质性的基础

193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抵达哈达铺,这时报纸上有关于陕甘根据地和游击队的相关报道:“红军与赤色游击队在陕甘两省内正在普遍的发展着”,这个消息对几乎陷入绝望的中央红军来说,显得弥足珍贵,被当作“革命面前的头等大事”。

但鉴于国民党一贯爱虚张声势的情况,再者中央对陕甘地区的革命情况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所以一时还难以决定就去这里落脚。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得知贾拓夫是长征队伍中唯一来自陕北根据地的重要人物。他是陕西省委遭到破坏后幸存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陕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对陕北这块根据地之前的情况掌握的较多, “(贾拓夫)起到了进军陕北引路人的作用”。

贾拓夫汇报后,毛泽东提出:“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有我们的根据地。”随后,中央派遣贾拓夫作为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并及时带回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确切消息。

从以上史实可以认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能够落脚陕甘,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至此,在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上,党中央和抵达的各路红军在这里“谋划和布局”整个新的战略格局,从而一举奠定了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蓄力。

参考文献:

[1][2][3][4][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张培森.张闻天年谱(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90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