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千米
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千千米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三大科学目标。
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潘建伟研究团队的实验总结。他们表示,这些通信是在中国中西部的地面站和2016年发射的一颗卫星之间进行的,传输距离长达1400千米。上海纽约大学量子物理学家蒂姆·伯恩斯指出:“在中国的这些成功实验之前,量子通信的最长传输距离为143千米。”
墨子号量子密钥分发实验,采用卫星发射量子信号,河北兴隆与新疆南山地面站分别接收的方式,在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建立量子密钥。墨子号过境时,与地面光学站建立光链路,通信距离从645千米到1200千米。
4500 米
近日,中国第二台载人潜水器—4500米载人潜水器与探索一号作业母船会合,即将开展海上试验工作。与蛟龙号相比,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国产化率大幅提升,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其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拥有一颗“中国心”;用锂电池替代了原来的银锌电池,电池可用次数从50次增加到了500次;使用中国自主研制的钛合金材料,球壳拥有5个观察窗,在海底视野更好。通过这臺潜水器,将培养中国载人深潜的后备力量。
除了国产化率提升,更重要的是,目前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的蛟龙号和未来的万米载人潜水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