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健,宋义波,邓 荣,文翰钦
(重庆市巴南区精神卫生中心 401346)
·经验交流·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7.25.041
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杨 健,宋义波,邓 荣,文翰钦
(重庆市巴南区精神卫生中心 401346)
目的探讨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单一维持期用药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会所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维持期用药进行治疗,会所组在采取药物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参与会所的日常活动安排,疗程为1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情绪智力量表(EI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2周后,组内对比会所组PANSS各项评分与0周相比显著下降(P<0.05),会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因子评分,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在EIS总分和各项因子评分上,会所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改善作用。
精神分裂症;会所模式;情绪调节
康复会所模式是新兴的精神康复范式,会所主张并实施尊重会员的机制,鼓励会员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将会员视为健全个体,充分发掘会员的潜能[1]。在会所中患者被称为会员,除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可对会所提供的工作进行自主选择。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情绪调节功能上均有不同程度损害[2],会所模式能否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有改善作用是本研究将探索的内容。
1.1一般资料 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本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且为单一维持期用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年龄28~50岁;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并配合完成评定;经
表1 对照组与会所组治疗前后PANSS分值变化比较分)
急性期治疗阳性症状基本缓解。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基线总分大于34分。排除标准:精神发育迟滞、药物和乙醇滥用、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精神疾病;近3个月有过主要药物调整或采用其他心理干预措施;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本研究在入组前均征得受试者本人或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分为两组,(1)会所组:48例,脱落3例(病情波动2例,不愿继续参加研究1例),缺失率为6.25%,对缺失数据采取忽略处理方式,实际收录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39±10)岁,学历为小学4例,中学26例,中学以上15例,总病程1~120个月,基线PANSS总分36~75分,平均53.44分;基线EIS总分52~86分,平均72.09分。(2)对照组:48例,脱落3例(复发住院2例,失访1例),缺失率为6.25%,对缺失数据采取忽略处理方式,实际收录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40±10)岁,学历为小学5例,中学28例,中学以上12例,总病程1~120个月,基线PANSS总分34~77分,平均54.91分;基线EIS总分48~84分,平均69.27分。 两组人口学及基线PANSS、EIS总分等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维持期用药治疗。会所组生活在本院的精神康复会所中,会所设置包括:个别咨询室、团体治疗室、集体培训室、精神康复会所的餐饮部、行政部、就业指导部等。康复会所安排5~7名医护人员及4~6名志愿者负责会所组患者的治疗康复和日常生活。 在此基础上会所组患者增加:(1)日常自理训练,晨起至就寝时间段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侧重于精神康复患者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逐步建立团体和社会的观念,在培养康复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其集体归属感。(2)互动活动训练,会所提供多样化的文体活动种类,文化方面如会员生日会活动、节日庆祝活等;体育活动方面如组织羽毛球比赛、郊游等,丰富会员业余活动,促进彼此沟通与交流。(3)职业康复训练,精神康复会所模式认为康复是一种体验性的职业角色康复过程,参与康复的患者不再被称为“患者”而是被称为“会员”,他们将与被称为“职员”的专业工作人员一同参与工作。会员从周一到周五在不同部门任职,会员们可通过参加会所提供的工作,体验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件时的感受,并通过自身对感受进行调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与各种职业技能,通过模拟实践以增加会员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接触与识别,降低对社会人员的抵触情绪,为最终全面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3疗效评估指标 采用PANSS[3]及情绪智力量表(EIS)[4]。
(1)PANSS由30项条目构成,阳性症状量表7项,阴性症状量表7项,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量表16项。按照7级评分,分值从1(无症状)~7(症状严重)症状严重性逐渐增加,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结合临床检查及知情人提供的相关信息综合进行检查评定,评定时间范围为近1周内的患者情况。其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症状越明显。
(2)EIS是1998年开发出来的一份自陈问卷,共有 33 个题项,可用于评估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我国学者王才康于2002年修订,形成情绪智力量表中文版,信效度良好。包括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4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其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能力越强[4]。本研究预先抽取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预调查,未发现患者理解困难及偏差的条目,其中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84,分量表重测信度(ICC)为0.728~0.813,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于本研究。
2.1会所组与对照组PANSS得分比较 通过12周干预,会所组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因子分、阴性症状因子分、精神病理因子分与0周相比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0周与12周相比各项分值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2 治疗12周会所组与对照组PANSS各因子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分)
2.2会所组与对照组EIS得分比较 通过12周干预,会所组患者EIS总分、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各因子分与0周相比有显著提升(P<0.05);而对照组0周与12周相比只有情绪知觉有所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分、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4项分值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对照组与会所组治疗前后EIS分值变化比较分)
续表3 对照组与会所组治疗前后EIS分值变化比较分)
表4 治疗12周会所组与对照组EIS各因子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分)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以显著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障碍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致残性的重度精神疾病,其临床症状虽经药物治疗可被较好控制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预后功能不良[5-6]。除阴性症状、神经认知以外,目前社会认知是相对独立影响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7]。近年来社会认知成为精神分裂症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划定的5个社会认知优先研究领域,即心理理论、社会知觉、社会知识、归因偏向和情绪加工[8]。国外研究表明,健全的社会功能有赖于有效的情绪意识和情绪调节,目前国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加工方面研究较少,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对其的影响,对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具有现实意义[9]。
就一般情况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典型的情绪不协调症状,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可进入稳定期,其精神分裂症状基本消失[10]。但患者在出院后由于社会的误解与偏见,仍会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对社会环境及身边亲属产生恐惧情绪反应、排斥行为[11]。患者情绪异常主要体现在其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及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等方面。长时间带有负面情绪与社会进行接触,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这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失调,影响预后。
何杰等[12]2012年对会所模式的对照研究表明:会所模式综合干预有利于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功能康复。Raeburn等[13]2014年的研究表明会所模式通过进行各类户外活动有助于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并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沈玉蓉等[14]2016年就会所模式日间康复的应用进行研究表明:会所模式日间康复有助于改善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是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康复模式。本研究发现参与康复会所模式的患者在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各因子分评分均有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另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用EIS进行评定发现,干预12周后会所组在EIS总分、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各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提升,尤其在情绪知觉这一因子上,究其原因,与康复会所模式给予会员充分的选择权和沟通互动具有关系,反映出了康复会所模式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知觉影响程度,可见在康复会所模式下的会员在情绪知觉和整体情绪调整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在帮助会员恢复情绪调节能力进而恢复社会适应功能上有明显改善作用。可利用会所模式带给会员的正向情绪体验来进一步强化情绪调节能力,促使会员拥有更良好的心理状态。
但本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样本量不足,研究时间短等。但可初步得出结论: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情绪调节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会所模式能够进一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功能,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恢复社会功能提供选择。
[1]Raeburn T,Schmied V,Hungerford C,et al.Clubhouse mode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how is recovery reflected in documentation?[J].Int J Mental Health Nurs,2014,23(5):389-397.
[2]Strauss GP,Kappenman ES,Culbreth AJ,et al.Emotion re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schizophrenia:cognitive change strategies fail to decrease the neural response to unpleasant stimuli[J].Schizophr Bull,2013,39(4):872-883.
[3]何燕玲,张明园.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及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3-355.
[4]郑显亮,顾海根,竺培梁.“情绪智力量表(EIS)”的多元概化理论分析[J].心理科学,2009(1):181-183.
[5]Leucht S,Barnes TR,Kissling W,et al.Relapse prevention in schizophrenia with new-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J].Am J Psychiatry,2003,160(7):1209-1222.
[6]Jääskeläinen E,Juola P,Hirvonen N,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covery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3,39(6):1296-1306.
[7]Schmidt SJ,Mueller DR,Roder V.Social cognition as a mediator variable between neuro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empirical review and new result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Schizophreia Bull,2011,37(5):41-54.
[8]Green MF,Leitman DI.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J].Psychol Bull,1997,121(1):828-833.
[9]Barch DM,Ceaser A.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core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mechanisms[J].Trends Cogn Sci,2012,16(1):27-34.
[10]王华.心理干预护理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0):2155-2156.
[11]刘华,郭静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性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252-253.
[12]何杰,罗月红.会所模式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2,25(1):35-37.
[13]Raeburn T,Schmied V,Hungerford C,et al.Clubhouse mode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how is recovery reflected in documentation? [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4,23(5):389-397.
[14]沈玉蓉,熊燕,李广珍,等.会所模式日间康复在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4):1453-1455.
R749.3
B
1671-8348(2017)25-3582-04
2016-12-18
2017-06-06)
杨健(1974-),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精神康复、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