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玉,倪 飞
我国中成药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李爱玉,倪 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12)
拥有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是中成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通过对中成药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可以帮助中成药企业了解环境现状。文章在借鉴已有的健康BES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BES健康评价模型。从58家以中成药市场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了10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整理和模型分析,以中成药制造企业为核心的BES,出现了系统活跃度没有突破、组织结构不稳定、恢复力较弱等亚健康信号。建议该BES中的核心企业思考,如何通过提高系统活力、结构稳定性、恢复力来改善整体健康状态。
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成药企业;核心企业
中药产业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已然成为我国当前增长较快的产业。同时,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逐步重视,医疗环境的改善,中医药学的优势也凸显出来。虽然中成药行业市场规模不断稳定高速增长,但受大环境影响,呈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在前期健康商业生态系统评价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成药市场,思考如何对围绕着核心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价,以期为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并对我国中成药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预警和对策研究提供帮助。
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弗·穆尔于1993年第一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简称BES)”这一观点[1]。并在1996年撰写的《竞争的衰亡》一书中, 将BES界定为个人和组织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经济利益联合体。
关于BES健康研究的思路部分源于生态系统(ecosystem,简称ES)的成果。Rapport于1989年在ES研究基础上,指出ES健康问题,是指一个ES拥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可以维持组织结构的稳定、可以自我调节、遇到外在胁迫可以修复的能力[2]。Rapport之后有一些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探索。
(一)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Costanza给ES健康下了定义:生态系统它应该是稳定的和持续的,也是活跃的,系统的组织结构可以在一定时间保持,并且可以不利状态下主动得以恢复,这样的生态系统可以说是健康的以及不受胁迫影响的[3]。Costanza等人更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系统健康如何进行评价问题的相关指标,其中包括恢复力、活力、组织结构等八个方面[4]。
1995年Callow在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界定ES健康问题,他指出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通过其内在潜力维持稳定状态,碰到干扰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凭借自身力量来保持自身管理时,这个系统就是健康的。肖风劲等把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总结为恢复力、自我维持能力等七方面特征[5]。同时Costanza建立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 health index, 简称HI)公式1:
其中,Hl为系统健康指数,V 指的是系统活力,O 指的是系统组织指数,R 指的是恢复力方面指数[6]。Ulanowicz 、Rapport等人进一步提出这三个指数的测量方式以及可以预测的公式,借鉴网络分析法等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价。
(二)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ES健康概念提出后,引发了BES研究的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马可·扬西蒂和罗伊·莱温于2002年率先对BES健康状况评价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套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即判断BES的健康状态有以下标准:生产率、生命力、缝隙空间的创造力[7]。
借用自然界生态系统研究的健康评价指标,再结合罗伊·莱温、马可·扬西蒂研究成果。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可以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核心企业评价着手的系统性活力指标;二是从产业环境着手的系统组织指标;三是从对外围环境适应性着手的弹性指标。2008年谷鸣、程通总结了企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模型,并着重研究了核心企业能力评价对系统活力的影响[8]。2012年杨茉在其发表的文中将BES健康评价的指标层次分为:生产力、生命力、创新力[9]。
James F. Moore将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把核心企业归在核心商业层,他认为核心企业应该拥有能够供给整个系统的核心产品或者是服务,并且达成最终消费的核心能力。
(一)商业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的内涵
马可·扬西蒂、罗伊·莱温在他们著作《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中提出企业既要关注自身内部能力构建,也要关注整个BES的健康问题。他们把这类企业认定为整个BES的“网络核心企业”,认为BES中的核心型企业是整个BES的搭建者、协调者,且是系统的中心,通过影响这个系统的特定行为维持BES的健康成长[10]。
一些学者在研究核心企业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2004年Morrison指出核心企业是在客户网络、供应商中间,扮演着领导者角色。李东在2008年界定了“核心企业”,他指出核心企业应该是生态系统创造者。而如何有效创造生态系统,应该是为其他机构提供可以使用的资源平台,此平台也应该是无偿或者低成本[11]。冯家平认为,BES核心企业是通过创造一个系统平台,构建出较为合理分享模式,以及逐步扩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吸引其他机构加入这个系统,实现整个BES健康良性成长的企业[12]。
本文的核心企业概念以Morrison的观点为基础,即客户网络与供应商的中间,扮演着上下游企业之间领导协调、信息传递的角色。
(二)基于核心企业的BES健康评价模型
在BES核心企业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核心企业BES健康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赵湘莲和王娜以及李强分别就BES核心企业价值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集中表现为:评价指标集中在核心企业创造价值能力和分享价值能力方面[13]。李强在文中进一步将价值创造能力分解为现有盈利能力、持续盈利能力、潜在盈利能力,将价值共享能力分解为战略共享、市场客户共享、基础企业共享[14]。
结合以上有关ES以及BES健康评价模型的特点,综合核心企业在整个BES中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功能,笔者就基于核心企业BES健康评价指标进行模型研究和应用。BES健康评价问题可以从评价其核心企业对整个系统的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的影响着手。其中对系统活力V影响以生产率(具体以盈利能力即净资产报酬率)为衡量指标,对系统组织结构O影响以生命力(具体以长期发展能力即总资产增长率)为衡量指标,对系统恢复力R的影响以缝隙市场创造能力(具体以研发投入比率)为衡量指标。由此形成了基于核心企业的BES健康评价(ecosystem health index, 简称EHI)公式2:
由于医改、医保扩容等政策的原因,医药行业保持着高增长态势。但近两年,因为招标降价、公立医院规模限制等因素,特别是2015年医保控费的全面展开,医药行业进入艰难的转型期,行业整体增速明显下降。2016年2月3日中国医药统计网在其网站上发布了“2015年1—12月份全国医药工业分行业情况”,其中显示在全国医药工业各行业领域中,中成药市场在2015年度相较其他领域同比增长-0.26%。可见中成药市场在2015年度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中成药BES为研究对象,对BES中的核心企业相关健康指数评价,以对中成药市场的健康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核心企业样本选择
我国中成药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总共58家,从中选取了10家核心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选取样本的标准为销售费用率指标占比排序。2014年11月姚艳发表中成药市场相关文章中显示,我国中成药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总共58家,文章对中成药上市公司销售费用占营业成本比例进行了排序。在该文中销售费用从10%以上到50%以上都有分布,本文在该排序基础上,将销售费用指标按照6个层次进行分割,在每一层次样本中进行随机抽样,选取了10个公司为研究样本(见表1)。
表1 我国中成药市场BES健康评价样本企业
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咨询网、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上市公司网站公布的年报。
表2 我国中成药市场BES样本公司健康评价 (单位:%)
(二)基于核心企业的BES健康评价
基于数据的可靠性、公开性和可得性,本文核心企业对系统的活力V、组织结构O和恢复力R影响,分别用公开财务报表中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长率和研发投入比率组成具有代表性评价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应用到我国中成药市场,运用基于核心企业的BES健康评价方法,得到其相应BES健康度评价。通过公开数据,计算10个样本公司近4年的相关指标(见表2),并计算相关指标的历年行业平均值,从而了解以这些企业为核心中成药BES健康度。结合以上10个公司数据相关指标平均值,得出我国中成药市场近4年BES健康状况(见图1)。
图1 我国中成药市场BES健康状况
通过雷达图可以看到近4年趋势。我国中成药市场BES的系统活力,近4年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太大波动;我国中成药市场BES的组织结构,从2012年起开始下滑,并出现波动;我国中成药市场BES恢复力,近4年一直处于缓慢上升,但保持在低位。
综合显示,以中成药制造企业为核心的BES,系统活跃度没有进一步突破、组织结构出现不稳定、恢复力较弱等因素都显示其亚健康信号。在BES数据中显示系统恢复力较弱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建议该BES中核心企业思考,如何提高整体资产利用率和报酬率,以促进整体系统活力;如何通过进一步缓慢扩张来提高整体系统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如何通过研发投入来增加系统恢复力。
本文基于核心企业BES健康状况评价,能够对企业了解其所处BES是否健康提供参考指标和分析方法。但是由于数据来源有限,以核心企业各项指标来衡量整个系统是否具有代表性仍然值得探讨。
[1] James F·Moore.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10): 75-86.
[2] RAPPORT D J, WHITFORD W G. How ecosystem respond to stress: Common properties of arid and aquatic system [J]. Bio Science , 1989(49): 193-203.
[3] Costanza R., Norton B.G. Ecosystem Health: New Goa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2:23-41.
[4] 肖风劲,欧阳华. 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03-309.
[5] Rapport D. J, Regier H. A, Hutichinson T. C. Ecosystembehavior under stress[J]. American Naturlist, 1985(125): 617-640.
[6] Iansiti M, 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 82(3): 68-78.
[7] 谷鸣,程通.探析企业生态系统评价体系[J]. 理论与改革,2008(4). 88-90.
[8] 杨茉.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手机应用商城运作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37-43.
[9] Marco Iansiti, Roy Levien. The Keystone Advantage : 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J].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3): 69-79.
[10] 李东. 面向进化特征的商业生态系统分类研究——对33个典型核心企业商业生态实践的聚类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8(11):119-129.
[11] 冯家平. 商业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0(5):67-68.
[12] 赵湘莲,王娜. 商业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8(7): 72-75.
[13] 李强,揭筱纹. 商业生态系统网络核心企业价值评价研究——基于华为和中兴的对比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4):110-114.
[14] 姚艳. 我国中成药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与销售费用比率的相关性分析 [J]. 会计与公司治理,2014,11(21):56-58.
(责任编校:李延军)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2.009
F425
A
1674-327X (2017)02-0027-04
2016-8-21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0SQRW074);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重点项目(2016rw003)
李爱玉(1981-),女,安徽宁国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