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以后,再加上紧接着的“停牌事件”的加持,“华谊兄弟为什么越混越惨?”已经成了热门话题。而去年扣非后净利还亏4018.28万的窘境,以及今年一季度预亏6300万-6800万的业绩报告,似乎也在不断证明华谊兄弟江河日下。
上市八年首次出现亏损,华谊兄弟到底为什么“越混越惨”了呢?
院线陷入亏损泥潭发行渠道劣势凸显
冯小刚炮轰万达的闹剧,实则暴露了华谊在发行渠道上的劣势。对于影视公司而言,产品在影院的排片量直接关系着影片的最终票房。而成立于1994年的华谊,这个曾稳坐电影界第一把交椅的电影大佬,在全国仅有18家影院。
其实,自2009年上市以后,华谊在院线布局上没少出力。
2002年,华谊起步对影院投资。到2012年的时候,华谊的院线业务成为亮点: 投入运营11家影院,上半年电影院业务超过了200%的增幅。
在当时,华谊看见了影院投资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计划未来4到5年在全国建80家电影院,成为大规模电影院线,进而推进华谊从内容提供方到渠道方的转变。
2013年9月,基于院线和影院的票房分账情况,华谊加紧布局独立院线,当时已建成的13家影院主要分布在上海、武汉、合肥等直辖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与行业老大万达经营的网络高度重合;同时,拟收购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经营12家影院的,江苏耀莱影城管理有限公司20%的股权。
然而,华谊院线后期的发展却并不如人意。 历经十年数年,始终无法扭转亏损局面。
从渠道布局上看:业内几大院线公司掌控着70%以上的票房,新加入的华谊缺乏竞争力,屡屡出现亏损;从先天优势上看:成立于2005年的万达院线,可以依靠捆绑商业地产共同发展的运营模式,持续实现自身的高增长:平均收入是行业的2倍,盈利是行业的3倍。而在软件硬件上,华谊短期内的技术条件下已没有提升空间。而万达跟其他前十院线、地方性院线在品牌、配套、经验等诸多方面则优势明显。
2013年财报显示,华谊49家关联公司半数亏损,多是影院。
明星工作室兴起加剧中年危机
在院线布局上的失败,为华谊的式微埋下了伏笔。而资本的介入,明星工作室的兴起,则让华谊彻底陷入了中年危机。
2014年,资本对于影视业的介入让各路明星开始蠢蠢欲动,纷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这让华谊始料未及。作为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等业务为代表的影视娱乐公司,艺人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经有一位任职于英皇的朋友,分析过英皇式微的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花费人力物力培养新人。这从侧面佐证了培养一位新人所需要付出的不菲成本。 而资本的介入导致的明星“出走”,则让华谊陷入了不仅青黄不接、重新“育苗”也容易再次被资本收割的窘境。
一夜之间,世界已经变了,人才的流失,万达院线、光线传媒的崛起,这一切都让缺少新生力量的华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就像执着于购买保健品的老人们,华谊为了获得更多永葆青春的资本,开始了四处开花的投资之路。
业内人士分析,这几年,华谊兄弟不停地将触角向外延伸至其他领域,使其在电影行业优势丧失。
最近几年,华谊兄弟有过大大小小的并购案例多达十多起,行业覆盖电影、家庭娱乐、房地产、互联网软件、咨询等多个行业。正面来看,不断的并购为华谊带来了不俗的回报,首先就是资产规模的增长。通过不断的并购,华谊兄弟的资产规模得到迅速提升,随之而来的还有商誉、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2016年三季报中这三项占比达到了49.21%。
2014年年末,华谊的总资产仅为98.19亿元,净资产仅为56.8亿元。而今年公布的2016年三季报显示,上市公司总资产为196.55亿元,净资产为101.47亿元,比起两年前已经扩大了整整一倍有余。而反观口水战的另一方万达院线,一向以重资产模式示人的它却意外的比想象中“小”了许多。截至2016年三季度,万达院线总资产为169.23亿元,比华谊的196.55亿元还少了16%;万达院线的净资产和华谊兄弟几乎持平,为101.47亿元。
不断并购带来的不利方面,除了不断上升的金融资产占比,还有逐渐下滑的业绩。 华谊兄弟有着和万达院线类似的资产规模,但是利润却是天壤之别。
截至2016年三季度,华谊兄弟的收入为21.52亿元,净利润为7.38亿元;而万达院线的收入规模却高达84.37亿元,净利润也高出华谊约50%,达到了11.48亿元。
华谊兄弟的问题在于,不停收购,却没有产生协同效应,仅仅增加了资产规模却没有增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它就像病急乱投医的老人,在不断的购买行为中使自己的业务变得繁杂,资金紧张,而收效甚微。
华谊兄弟其他金額较大收购的就是花10.5亿元买入冯小刚的美拉传媒,以及7.56亿元拿下Angelababy等明星的持股平台东阳浩翰。这一系列收购从时间上凸显着“被动性”。 这些收购发生在2015年年末,在艺人纷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际,以艺人经纪业务起家的华谊不得不在最后使用绑定的手段留住艺人。而绑定的艺人也并非是华谊兄弟一手捧红的“一哥一姐”,更多的是类似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等当红明星。
此外,华谊兄弟还陆陆续续收购了其他公司,数量以及金额均不小,不过却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而且收购的企业也并非业内顶尖公司,自然带来的业绩也并不尽如人意。endprint
被万达、光线甩在身后
从影视产品制作上看,华谊依旧是流水的演员铁打的冯小刚。
可冯氏幽默再好,看了十几年,也难免令观众产生厌倦。而随着90后人群的逐渐成熟,华谊却并没有相应地着力青年导演的培养。这不仅让华谊的内部出现人才的断层,也让主业产品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与对主流人群的吸引力。
而就在华谊兄弟处于中年危机的同时,光线传媒和万达院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市场份额。在2014年前后,当时还在万达的叶宁主要负责联合五大发行制作公司,成立五洲电影发行,正式和华谊兄弟抢起了“饭碗”,并迅速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2015年,其主发的电影《煎饼侠》以11.6亿元的票房夺得2015年华语电影第五的好成绩;此外其发行的《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均以低成本取得不错的票房。艺恩数据显示,五洲发行以发行票房16.3亿元成为上半年的民营发行公司第二名,在这份榜单上,华谊兄弟仅排名第九。
不仅如此,万达院线这几年的并购路径也相当清晰。
2015年6月斥资22.4亿元收购澳洲院线企业HG控股;同月以22亿元收购慕威时尚、重庆世贸等15家院线公司;2016年7月斥资18.7亿元收购线上票务网站时光网。
而光线传媒则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影视制作。
这家公司投资过《美人鱼》等多部成功的电影,王长田也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未来将坚定做电影发行的事业。2016年上半年,光线传媒以5部电影5.6亿元的成绩位列民营发行公司的第三名。从数据上看,专注于影视制作的光线传媒显然要比华谊兄弟的“广撒网”有效得多。
副业成负累
不仅如此,近些年华谊兄弟大力宣扬的实景娱乐,也就是影视小镇,同样收效甚微。华谊兄弟并未在年报中具体披露影视小镇投入了多少金额,但从公司高管公开表示在苏州主题公园中斥资过亿修建苏州河,可以推测影视小镇的投入金额之巨。
在业界,影视内容+主题乐园最为成功的模式就是迪士尼。迪士尼乐园有着经过几十年的经典IP作为基础并进行开发,而华谊兄弟明年7月份开园的华谊兄弟苏州电影世界,采取的是《非诚勿扰》、《集结号》、《狄仁杰》、《太极》等四部电影元素,题材的可复制性并不大,内容形式对于90后人群的吸引力也是在有限。
如果实景娱乐不成功,带来重资产模式下的折旧等费用将进一步蚕食华谊兄弟的利润。
现在的华谊已经仿佛陷入中年危机的泥潭不能自拔。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危机是由于自身产品定位的老化、商业模式的老化与人才的老龄化。而只是将一切归罪于大环境的不景气。就如同冯小刚对于观众不买账时难掩的失望,如今的华谊也对这世界失望透顶。他们不理解现在的世界,也觉得世界不理解他们。
和人一样,每一个企业都想要永葆青春,华谊兄弟的一系列看似“作死”的行為,其实就像执着于购买保健品的老人们,不过是为了多得到一些活下去的筹码罢了。当然,病急总是容易乱投医的。所以才会把短期的财务收益,错当成延年益寿的秘宝,搞得自己方寸大乱。
我们都误解了华谊,不务正业也许不是华谊最终日渐式微的原因。而只是人到中年前途迷茫的华谊,苦苦挣扎之后的一个结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