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不仇于过往不忘于历史

2017-10-12 12:09
世纪人物 2017年10期
关键词:慰安妇战争记忆

揭开民族的创伤记忆

《二十二》以电影开拍时活着的“慰安妇”幸存者的数量命名,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以老人和其亲友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

影片导演郭柯说,希望影片上映后,至少能有20万人次走进电影院看一看老人们如今的生活。

20万,是公开历史资料里曾受摧残妇女的大致人数。二战结束70余年后,这一数字已经减至22人。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还有老人陆续离世,截至2017年8月电影上映之际,仅剩8人。

就在影片上映前夕,海南“慰安妇”事件受害者、赴日状告日本政府原告之一黄有良阿婆在家中去世。直到老人去世,她也没能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

“希望历史的阵痛不会随着22这个数字的缩减而深埋土里。”观众于瑜说。一些网友通过赠票来表达对这一纪录片的支持,唤起人们对这一创伤记忆的关注。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说:“历史的伤口一直都在,只是曾被避而不谈。如果没有《二十二》,那么疼的一段历史,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消失、被遗忘。”

用平静回应沉痛历史

《二十二》着重于呈现“慰安妇”幸存者老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老人们所经历的过去,本来可以有很多更具情节冲突的表现方式,但是《二十二》选了最克制的一种。

“正式拍摄前,我也只是通过网络和新闻报道了解她们。印象中,她们以泪洗面,生活里充满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但真正接触下来才慢慢意识到,老人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郭柯说,老人身上超出预判的东西触动了他,比如平静,比如坚韧。

在影片中,山西的幸存老人陈林桃说:“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经历了历史的摧残和来自家人的再次伤害后,广西的幸存老人韦绍兰说:“这世界真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影片中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只有无比的平静,回应着沉痛的历史。历经磨难的老人们,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将生命的韧性无限放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历史纪念馆副馆长陈俊峰说,不仇于过往,不忘于历史,这是他从这些幸存老人身上看到的一个国家对于苦难的态度。

带有温度地讲述国家文化

“《二十二》最大的意义,不是电影技术的水准有多高超,而是它提醒观众不应该忘记战争带来的罪行,不应忘记日本在中国推行性奴隶制度的真相。”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说。

专家指出,“慰安妇”题材牵动了中国人的两点共鸣: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带有态度与温度地陈述国家文化,彰显民族情结。

影评人胡念往表示,电影讲述的真实历史对国人的拷问正是督促我们勿忘历史的教科书,也是让我们砥砺前行的长鸣钟;如果不能将真正的、触动人心的历史记录下来,那么电影作为一种传播语言是失职的。

“希望有更多的制片人能把目光投向民族的历史,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走进影院,去触摸一下战争的伤痕,去思考如何捍卫和平,把历史、现在、未来,把个人、民族、国家联系起来看。”苏智良说,记录伤痛也是铭记历史,历史看似已逐渐远去,但其实又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有每个人都为它做点什么,才能让惨痛的战争记忆不再重演。endprint

猜你喜欢
慰安妇战争记忆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记忆中的他们
韩慰安妇拒绝日本“治愈金”
记忆翻新
台湾慰安妇纪录片《芦苇之歌》赴日首映反响热烈等6则